極目新聞記者 趙德龍
通訊員 張曉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西方列強肆意橫行,封建統治腐朽無能,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救亡圖存,近代以來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進行了不屈的抗爭與求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開啟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此壯舉中,彭楚藩等志士以鮮血點燃革命火種,撼動了舊世界的根基。近日,極目新聞記者探訪位于華容區的彭楚藩烈士紀念館,再次追尋那段崢嶸歲月。
被捕時堅稱自己是革命黨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鄂州市華容區彭楚藩紀念館。紀念館為磚混結構的兩層樓房,館內正中央懸掛的便是彭楚藩烈士遺像。
講解員尹天意介紹,1884年,彭楚藩生于華容涼亭村,年少時受《猛回頭》等革命書籍感召,立下反清大志。1906年,他投筆從戎加入湖北新軍,在張難先等人引導下加入反清組織“日知會”。
講解員正在紀念館內講解
遺像下方陳列的便是彭楚藩烈士的碑文。碑文由同盟會元老何成俊、喻育之、李基鴻、趙師梅、李范一諸位先生共同撰寫,翔實記述了彭楚藩烈士英勇就義前的光輝革命生涯和事跡。
時間回到1911年初,彭楚藩先后加入文學社與共進會,擔任憲兵營革命代表,巧妙利用職務之便開展秘密革命活動。同年9月,共進會與文學社聯合成立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籌劃起義,彭楚藩則擔任軍事籌備員,肩負偵察武漢各軍部署與防務的關鍵任務。
當年10月9日,起義前夕,革命軍在漢口裝配炸彈時失慎引起爆炸,起義計劃暴露,指揮部遭軍警包圍。危急時刻,彭楚藩等人為掩護戰友撤離,不幸被捕。審訊時,主審官見彭楚藩身為憲兵,試圖為他開脫,稱:“你也是來抓革命黨人的吧!”彭楚藩卻堅稱自己就是革命黨人。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在武昌湖廣總督署門前從容就義,年僅27歲。
就在彭楚藩犧牲當晚,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武昌起義后,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同年12月,革命領袖孫中山歸國,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于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終結。
為后世留下深厚紅色基因
尹天意介紹,紀念館總建筑面積600平方米,1984年被鄂州市政府正式命名為“彭楚藩烈士紀念館”,2008年升格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彭楚藩犧牲一個月后,他的妻女扶靈柩將他的亡靈迎回家鄉,200名革命軍士兵旗幡鼓號護送,武昌全城閉市,民眾沿封擺上祭品揮淚相送。彭楚藩烈士葬于鄂城區西山古靈泉寺之后。1957年,彭楚藩夫人與其女兒到其西山墓前祭奠,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照片。
位于鄂州西山上的彭楚藩烈士墓
為紀念彭楚藩,華容鎮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楚藩大道”。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與彭楚藩一起被捕英勇就義的還有兩位烈士:劉復基和楊洪盛。后世為紀念三位烈士,武漢市武昌區以三人的姓命名了“彭劉楊路”。
鄂州市華容區和武漢市相鄰,早期有無數革命先烈參與了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超過300人。此外據黨史相關資料,全國的早期共產黨員有58名,而華容區就有三名。劉伯垂、趙子俊為湖北的早期黨員。范鴻頡為北京的早期黨員。
紀念館全國的早期3名華容共產黨員
站在彭楚藩烈士遺像前,他從容就義的身影仿佛穿透百年時光。作為首義前夜以生命點燃火種的英雄,他不僅鑄就了共和的基石,更為故鄉華容鐫刻下最深的紅色基因。如今,與這方紀念館同列省級文保的,還有毛澤東視察臨江紀念館、劉伯垂紀念館——它們如同散落在華容大地上的精神坐標,共同構成了一條由先驅熱血鋪就的“時光長廊”。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