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3,方能閱讀正文《按照這七步做,回報率比你跳槽、轉行、深造都大得多》
那天講比跳槽,轉行,深造更有效的七個步驟時,有個讀者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他留言問我,人難道不應該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么?為什么要照著固定的套路來做事?
你這個問題非常好,我正好借機回答下一直以來很多讀者關心的,一個人到底怎么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
我來現身說法,我一路走來,是怎么知道自己擅長做什么的。
早在80年代,我還是個兒童的時候,我的父母就很希望了解他們兒子的天賦在哪里。
與今天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一樣,他們也讓我參加過無數的興趣班。
唯一的區別是什么?
是目標。
今天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是當作職業訓練去開展的,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長,比如鋼琴要幾級幾級。
做不到怎么辦?就加強訓練,用重復的方式,提高等級,俗稱卷。
當初我的父母不是這樣做的。
形式一樣,目標不同。
我小時候上過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興趣班,每當我被淘汰的時候,我父母不會強加干預,說你要加強訓練,而是任其自然。
你比如我被淘汰最快的就是武術,我小時候學武術,第一天就被淘汰了。
武術師傅講,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習武這塊料,重點是什么?
是他能不能吃苦么?不,是他是否具備行在意先。
你看王寶強打拳,行在意先,他眼神和拳頭是同步到位的。
我小時候是行在意后,我要大腦先去判斷,像王語嫣一樣思考,我該做什么,然后才去對著胳膊下命令,然后胳膊才剛開始出發。
這就叫永遠慢半拍。
等你想到怎么招架的時候,王寶強的拳頭已經到你眼前了。
行在意后,未必是你這個人反應慢,王語嫣也很聰明的,但她不適合練武,因為她只是大腦反應快,而大腦與肢體的連接部分,反應并不快。
真正擅長練武的人,他不是用腦子在思考,他是用肢體在思考。
我學過的東西里面,也有堅持蠻久才被淘汰的,比如畫畫。
達芬奇畫了三年雞蛋,我畫了兩年素描。
為什么能堅持這么久?因為我畫得像。
為什么被淘汰?因為我畫得像。
畫家發現,我的感知能力太弱了,或者說,感情,太不充沛了。
藝術,是要動感情的,你始終沒得感情,畫那么像,那是工程師在畫建筑圖。
我學過很多東西的,武術,音樂,美術,寫作,奧數,英文,演講,編程,就是當年存在軟盤上的,用BASIC開發的最原始的程序。
大部分嘗試,都被淘汰了。
少數東西,是取得一定成績的。
你比如寫作,我初中時在成年人的報紙上,全國性的報紙上,發表過豆腐塊。
那是90年代,那會兒可沒自媒體,多少文青投稿一輩子,都沒能有一個豆腐塊,遑論一個孩子。
你比如編程,我可以開發小游戲,類似俄羅斯方塊那種級別的。
你比如奧數,我學了十年也拿不了獎,但我也是冬令營門檻水平,也就是說,好歹幾十萬人里面,可以排前列。
這個過程,就是逐步摸索自己的過程。
我知道自己不擅長什么,未必是打擊,更多的時候是自知之明。
我當年管產品的時候,我就會雇美院的高材生來設計界面,而不會因為自己是領導一言堂。
因為我打小就知道自己在藝術領域里不被認可,那我就沒必要這么偏執,非要以自己的藝術眼光,強加給產品,乃至非要指望市場認可。
那么同樣,我小時候做的相對好的事情,我長大后就會比較有自信。
你比如我對數學非常有自信,因為這就是我小時候,經過各種碰壁,相對來說,做最好的領域。
于是我長大后,做任何事,都要看看數學占比大不大,越大我越敢,占比太小,我就不太敢。
那么與此同時,我也有些做的還可以的,我談不上自信,但至少不怵。
比如我英文比較好,所以我從來不會覺得接觸國外的信息是一種困難。
我從剛接觸互聯網起,大部分時間就分配給了外網,因為如魚得水,我沒遇到過閱讀障礙,盡管它不是我的母語。
再比如我中文比較好,所以工作之后,寫周報,寫PPT,發言,乃至帶領團隊,和客戶交流,我都不怵。
因為我打小就思路清晰,善于表達。
所以你看到了,人一開始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嗎?不知道。
你只能根據自己兒時的表現,把明顯不擅長的去掉,那么其余的,權當自己擅長嘍。
我小時候也沒當過領導我怎么會知道自己擅長呢?我不知道的。
我只是知道自己更不擅長武術,更不擅長畫畫,更不擅長音樂,我在規避自己的短板。
而即便是我兒時的長板,也是被人家碾壓的。
人家就是奧數冠軍,我十年都拿不了獎,我有啥辦法?
沒法子的,但這已經是我相對最長的了。
等你長大后,你會發現,那個兒時碾壓的你,他不會成為你的對手,他可能當數學家去了。
而在其余的人里面,你當初不那么強的優勢,也變得異常的強。
我舉個例子,舉個數學應用的例子。
咱們假設,某品種,它當下的價格是800,如果我說,背靠100做多,這句話什么意思?
我們找倆讀者出來,A和B。
A的理解是什么?
A的理解是,該品種要跌到100,什么時候可以做多呢?跌到整100的時候,可以做多。
那什么時候可以止損呢?跌破100的時候。
這樣能做得到單么?會這么巧,它正好去100,又不破100么?
A也懷疑,于是他準備101做多,跌破100止損。
這是他的理解。
你讓B來評價A,他會怎么說?
他會覺得A腦子進水了。
你到底什么位置可以做多,和你的止損位無關,和什么有關?
和你的目標有關。
如果目標位是2900,那根本不用等,現價800就可以做多了。
因為800跌破100,止損空間是700,2900減去800,盈利空間是2100,已經3倍盈虧比了。
可以做呀。
你怎么可能指望跌到101再做呢?
那豈不是盈虧比高達2799?這么高的盈虧比,憑什么輪到你做?
你爹是金融市場里的4+4啊?
你看,同樣一句話,兩個人的理解完全不同。
你聽了B的想法,是不是很驚訝。
驚訝就不要做交易,你不適合。
這就是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在金融市場里的應用。
但很遺憾,絕大部分人根本聽不懂。
他們根本不理解計算目標位,判斷盈虧比才是算法的重點,而指望跌到某個數字,自己正好對著某個數字抄底,跟古人跳大神,用烏龜殼占卜沒區別。
你注意,這不是學出來的。
很多人,我講出來第一遍,他立刻就懂了,他原本就是B那么思考。
而更多人,他哪怕當十年散戶,他該不懂還是不懂。
這就像小時候,一天之內淘汰我的武術師傅對我爸講的那番話。
他說,你兒子不是不能練武,而是他需要更多時間,別的孩子習武十年能達到的水平,你兒子要500年。
你兒子的一輩子,有500年這么長么?
如果沒有,你就不要在這件事上浪費時間,人家用一個小測試,斃掉你某個領域,這是對你最大的善意。
從此你就知道,你的天賦,其實在別的地方。
其實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你去觀察這個世界,所謂成功的本質就一句話:做自己擅長的事。
你以為60年5萬倍的奇跡只有巴菲特有?
不,各行各業都有。
李佳琦個人資產增長100萬倍,只用了十年。
你讓他倆對調一下,你看看結果會如何?
答案很簡單,一地雞毛。從兩個成功者,變成兩個loser。
上面這個過程,逐步的淘汰掉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的過程,就是發現自己善于干什么的必經之路。
但是很遺憾,有件事我不得不告訴你。
99%的人經過這個篩選的過程之后,你會發現,你什么都不擅長。
擅長某個領域,如果要給你帶來價值,它至少也得千里挑一, 甚至要萬里挑一起步,但是你把所有領域嘗試一遍,會遺憾的發現即便是自己最強的那個邊,也只是十里挑一.......
它強不強?它強,可是它沒用。
你是你們小區30歲的人里面乒乓球打最好的,它沒用,你會發現即便你是你們區,任何年齡段里乒乓球打最好的,也只能做健身房教練,別說你們小區的同齡人這么小的群體。
這就是我對那天那個讀者問題的回答,我當然知道人應該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兒。
但很遺憾,99%的人,你根本找不到這東西,或者你那種程度的擅長,不足以賺錢。
所以我才寫了那七個步驟,因為我知道你什么都不擅長。
可不要忘了,別人也什么都不擅長,99%的人,都什么也不擅長。
那這個游戲就變味了,變成什么?變成成熟的人,欺負不成熟的,變成大人,欺負孩子。
我篤定大多數人沒學過那七個步驟,于是他們的心智跟孩子一樣,天天踩坑,犯錯,干得多還背鍋,還得罪人,還勞而無功。
你學過,那你實際上就等于欺負了他們,這就是人生啊。
注定什么都不可能擅長的人,你不利用這種信息優勢,你還能怎么贏呢?
武功高的人當然要求贏得帥氣,可是武功已經這么低了,你難道還要計較贏的姿勢么?
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3,方能閱讀正文《按照這七步做,回報率比你跳槽、轉行、深造都大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