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要限制中國這一產品進口?原本以為吃定中國,沒想到"殺手锏"變成了"回旋鏢"。
6月20日,歐盟揮舞著《國際采購工具》,把中國企業擋在500萬歐元醫療器械采購門外,半個月后,中國商務部反手就讓他們也嘗到了被拒之門外的滋味。
從"卡脖子"到"被卡脖子",歐盟準備好承受這代價了嗎?
作者-水
一記漂亮的回旋鏢
別看這次反制來得突然,背后的門道可深了。7月6日,中國商務部那紙不帶感情的公告,直接把歐盟給整懵了。
4500萬人民幣以上的大型醫療設備采購,歐盟企業直接出局。就算你不是歐盟公司,賣的設備里歐盟零件超過一半,也得靠邊站。
消息一出,國內網友直呼過癮,而歐洲那邊,恐怕是打翻了五味瓶。為什么?因為這根本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就在不久前,歐盟才揮舞著所謂的《國際采購工具》,洋洋得意地把中國企業擋在了自家500萬歐元以上的醫療采購門外。還規定中國原材料比例不得超過50%,該措施于6月30日生效,有效期為5年。
他們大概以為這拳打出去,中國最多喊兩聲疼。誰能想到,這次北京不僅接住了,還反手甩回來一記更狠的回旋鏢。
而且看起來,就沒打算裝回收裝置。歐盟設置的是5年期限,中國商務部可沒說期限啊,以后解封就遙遙無期了!
從被卡脖子到主動出擊
老一輩人還記得,從"巴統"到"瓦森納",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長達七十多年。
想造大飛機,人家不賣發動機。想搞精密機床,人家連個零件都卡著你。那種"拿著錢也買不到核心技術"的憋屈,早已刻進了骨子里。
正是這種憋屈,逼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血路。臥薪嘗膽幾十年,咱們不僅在絕大多數領域補上了短板,更在很多賽道上實現了超車。
高端醫療設備,像核磁共振、CT機,曾幾何時是西門子、飛利浦這些歐洲巨頭的后花園,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可這幾年,中國國產設備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性能不差,價格卻便宜一大截。
數據會說話:在MRI(核磁共振)領域,國產設備占比已達35.1%,CT市場的占比國產已經占53%以上。
手術機器人領域也已經突破,國產手術機器人占有很大優勢。國產設備價格是歐美產品的1/3~1/5,甚至是1/10。
這股還手的底氣,埋了半個多世紀,今天終于揚眉吐氣。當歐盟再次拿出封鎖和限制的老劇本時,他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只會"強烈抗議"的對手。
看不見的戰略較量
不過呢,真正讓歐盟夜不能寐的,其實是另一張更關鍵的牌——稀土。
稀土,是歐洲搞"綠色革命"的命根子。電動汽車、風力發電機、高科技武器,哪個都離不開這些"工業維生素"。
而這東西的全球供應鏈,恰恰被中國牢牢攥在手里。2024年歐洲輕稀土進口自中國的比例在90%以上,重稀土幾乎100%來自中國。
今年4月,中國收緊了稀土出口管制。雖然民用領域審批在放寬,但明確禁止用于西方軍工。這無疑讓歐洲的恐懼又加重了一層。
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豪爾赫·托萊多表示,歐洲請求中方理解歐洲企業的"恐懼和顧慮",磁鐵短缺對歐企造成了"非常、非常嚴重"的影響!
歐洲出臺"禁止中國參與價值500萬歐元以上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項目"的大背景,就是中國在今年4月4日出臺的重稀土管制措施。
這種依賴,是歐洲夜里醒來都會感到后怕的阿喀琉斯之踵。綠色能源轉型(占比65%),電動汽車的永磁電機依賴釹、鐠、鏑等稀土。
風力發電的永磁體提升風機效率30%以上,風電渦輪機中稀土磁體占比超80%。在醫療設備方面,釓用于MRI造影劑,銩用于激光手術設備。
歐盟想用醫療器械當籌碼,逼迫中國在稀土上讓步。
可他們算錯了一件事: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吳下阿蒙。
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這事兒的影響可不只是醫療器械那么簡單。
先看醫療設備,中國一年從歐洲進口143.4億美元,看著嚇人,但這背后是中國醫院建設的巨大需求。現在門一關,正好給性能越來越好、價格只有洋品牌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國產設備,騰出了廣闊的市場。
里外里一算,中國用更少的錢辦了同樣的事,加速了醫療普惠。而歐洲廠商呢?丟掉的是全球最大、利潤最高的一塊肥肉。
他們賣給中國的是尖端整機,咱們賣給他們的大多是低利潤耗材。誰更痛,一目了然。
再看稀土,中國并沒有"一刀切"斷供,而是采取了"精準調控"的策略,民用的加快批,軍用的不給批。
這種"薛定諤的稀土",反而讓歐洲更難受。他們引以為傲的新能源汽車、風電計劃,就像被扼住了喉嚨,隨時可能喘不上氣。
這場博弈的深層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醫療器械本身。這不僅是一場貿易爭端,更是一次國際秩序的深刻調整。歐盟內部27國利益各異,再加上特朗普上臺這個新變量,中國對歐外交仍有很大操作空間。
正如王毅外長所說:"中歐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沖突。"說到底,商場如戰場,互相征稅只會兩敗俱傷。
只要歐盟愿意通過對話解決問題,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成見,中歐關系就能重回正軌。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今天,中歐合作比競爭更符合雙方利益。
結語
這場醫療設備大戰,讓咱們看到了一個更有底氣的中國。不再是那個只會"強烈抗議"的被動應對者,而是能夠精準反擊、有理有力有節的主動出手者。
說實話,隨著中國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類似的"角色反轉"還會更多。世界正在適應一個新的中國,而中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游戲規則。
你覺得這場中歐較量最終會怎么收場?在這個歷史節點上,咱們又該如何理解這種"強者邏輯"?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