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嫦娥六號月球樣品最新研究成果,并回顧了自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一年來,中國科學院統籌院內優勢力量,聯合相關單位開展協同攻關的科研歷程。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南京大學等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取得四項研究成果,分別揭示了月背巖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月球背面影像圖(制圖:李春來、劉建軍、楊蔚、地面應用系統、國家天文臺)
01
有望破解
月球“二分性”之謎
月球具有“二分性”,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殼厚度、巖漿活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機制仍然懸而未決,是月球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此前,科學界對于月球背面的認識主要基于遙感研究,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攜帶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這些樣品采集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質組成的差異、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科學家們通過嫦娥六號樣品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
,此類活動至少持續了14億年;
,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指示月球發電機磁場并非單調衰減而是存在波動;
,發現其顯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內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它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極度虧損,或緣于大型撞擊事件導致的熔體抽取,揭示大型撞擊事件可能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產生巨大影響。
02
從“跟跑”邁向
“并跑”“領跑”
除了此次四項科學進展,一年來,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嫦娥六號樣品還取得了其他許多科學突破。例如,國家天文臺與合作者發表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合作者也,由此提出月球巖漿活動是月殼厚度以及源區物質組成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月海玄武巖分布的“二分性”提供了全新認識;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合作者,讓人類在了解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方面有了更精確的“宇宙時鐘”標尺。
▲科研人員查看巖屑顯微鏡成像照片
此前,中國科學家,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曾被國際同行評價為“改變了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知”,使得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
隨著更多“一手數據”獲取,中國行星科學將從“跟跑”邁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引領。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辦公廳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