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紅軍村一帶戰況激烈,俄軍集結11萬重兵仍未能突破,烏軍反倒斬首普京愛將,日本雇傭兵疑似參戰,11國對烏克蘭派兵的計劃還有戲嗎?
如果要問俄烏沖突2025年夏季的焦點是什么,那么毫無疑問就是紅軍村,雙方在這里的拉鋸戰持續近一年。連日來,俄軍在紅軍村方向猛攻烏軍陣地,集結在這個方向的俄軍部隊足有11萬之多,但直到9號,俄軍還沒有決定性地突破烏軍的防線,紅軍村仍未易手。
但烏軍這邊也不好受,有消息稱由烏軍將領德拉帕蒂指揮的烏軍預備隊曾被調往該地,但經過血戰后,烏軍預備隊的傷亡非常嚴重,部分部隊被迫撤退,甚至有一部分烏軍部隊來不及撤,被困在新經濟村和尼古拉耶夫卡一帶的火力網中。
紅軍村拉鋸戰:11萬俄軍為何難破烏軍防線
俄烏沖突打到2025年夏天,最膠著的戰場非紅軍村莫屬。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頓涅茨克小地方,如今成了雙方必爭的“血肉磨坊”。俄軍在這一帶集結了整整11萬兵力,每天發起68次進攻,炮火密度堪比二戰,但愣是沒啃下這塊硬骨頭。
從地圖上看,紅軍村雖小,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不僅有重要的碳礦資源,直接影響烏克蘭的冶金工業和出口收入,更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
俄軍一旦拿下這里,既能向西威脅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又能向北切斷烏軍頓州防線的后勤補給線。這種戰略價值,讓俄軍不得不玩命進攻。但烏軍也不是吃素的,依托地形修筑了多層防御工事,還得到西方提供的先進裝備支援。
比如美國的M1A1坦克雖然昂貴,但烏軍給它們加裝了金屬防護籠,專門對抗俄軍的自殺式無人機。這些土辦法雖然不美觀,卻讓俄軍無人機的摧毀效率大幅下降。
更關鍵的是,俄軍看似人多勢眾,實際面臨嚴重的后勤瓶頸。前線每天消耗1500萬升燃料,全靠卡車運輸,結果成了烏軍無人機的活靶子。
2024年11月的一次襲擊中,俄軍單日就損失了124輛燃料車。為解決這個問題,俄軍不得不重新啟用蘇聯時期的管道運輸技術,組建專門的管道旅鋪設玻璃纖維輸油管道。
這種管道雖然輕便耐腐蝕,但鋪設速度慢,前線補給依然吃緊。反觀烏軍,通過北約的情報網絡和星鏈通信,能精準掌握俄軍動向,甚至連俄軍將領的電話信號都能截獲。
烏軍斬首行動與日本雇傭兵參戰:戰場新變數
就在俄軍猛攻紅軍村時,烏軍突然祭出一記狠招——用美制ATACMS導彈精準斬首俄羅斯海軍副司令古德科夫少將。這位剛被普京提拔的“愛將”,帶著11名參謀在庫爾斯克州的前線指揮部被一窩端。這已經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第12位陣亡的俄軍高級將領。
更諷刺的是,俄軍這次暴露位置,竟是因為士兵在遠東節日期間給海參崴的家人打電話,被烏軍截獲信號后鎖定坐標。這種低級失誤,折射出俄軍在信息化作戰中的嚴重短板。
相比之下,烏軍的斬首行動堪稱教科書級別。他們不僅依賴美國的衛星和偵察機提供情報,還通過社交媒體和暗網招募的黑客團隊,滲透俄軍通信系統。
古德科夫遇襲當天,烏軍幾乎精確到分鐘掌握其指揮會議時間,這種多源情報的協同能力,讓俄軍防不勝防。斬首行動的效果立竿見影:俄軍第155海軍陸戰旅群龍無首,進攻節奏明顯放緩,甚至出現局部潰退。
至于網傳的“日本雇傭兵參戰”,目前并沒有可靠證據。雖然社交平臺上流傳著所謂“瓦格納錘刑日本雇傭兵”的,但經專業機構核實,這些內容要么是舊聞剪輯,要么是AI生成的虛假信息。日本政府至今只承認有一名公民在烏東戰場死亡,且強調其行為屬于個人冒險,與官方無關。
實際上,日本《自衛隊法》明確禁止公民參與外國戰爭,所謂“日本雇傭兵”更多是某些自媒體為博眼球編造的噱頭。不過,烏克蘭確實在前線部署了來自哥倫比亞、波蘭、英國等國的雇傭兵,這些人雖然數量不多,但被用于執行偵察、排爆等高危任務,反映出烏軍兵力不足的現實。
11國結盟反俄計劃:可行性與挑戰
戰爭打到這份上,烏克蘭能否獲得外部援兵成了關鍵。年初英國和法國牽頭推動的“11國結盟派兵計劃”,原本被視為救命稻草,如今卻陷入僵局。根據英國媒體披露,由于美國推進和談失敗,歐洲國家已經“擱置”了在烏克蘭部署維和部隊的計劃。這背后有多重現實考量:
首先,美國態度的轉變是關鍵。特朗普政府雖然口頭支持烏克蘭,但實際動作卻在收縮。今年7月,美國暫停向烏克蘭交付30枚“愛國者”導彈、8500發155毫米炮彈等關鍵裝備,理由是“優先考慮國內需求”。
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讓歐洲國家對美國的可靠性產生懷疑。更微妙的是,俄羅斯近期試射RS-24“亞爾斯”洲際導彈,明面上是檢驗戰備,實則是對西方的核威懾。這種戰略施壓,讓不少歐洲國家對派兵顧慮重重。
其次,歐洲自身能力有限。盡管北約在海牙峰會上承諾將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5%,但德國、法國等國的軍工產能早已飽和。以“愛國者”防空系統為例,歐洲國家自己都依賴美國供應,根本無力大規模援助烏克蘭。
更麻煩的是,歐洲民眾反戰情緒高漲,德國近期爆發的反戰游行中,民眾舉著“停止用我們的錢送烏克蘭人去死”的標語,迫使政府不得不放緩軍援節奏。
最后,俄羅斯的反制手段層出不窮。除了軍事上的核威懾,俄羅斯還通過能源和糧食出口對歐洲施壓。2025年夏季,俄羅斯宣布減少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導致德國電價飆升30%。這種經濟戰讓歐洲國家在支持烏克蘭時更加畏首畏尾。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通過扶持歐洲極右翼政黨,在輿論場制造分裂。法國“國民聯盟”等政黨公開呼吁停止對烏援助,這種政治壓力讓歐洲領導人左右為難。
綜合來看,11國結盟派兵的計劃短期內很難實現。烏克蘭能依賴的,只有西方現有的武器庫存和情報支持。但隨著美國大選臨近,特朗普若再次執政,甚至可能徹底切斷對烏援助。
信息來源:俄軍11萬重兵鎖定“焦點戰場”紅軍村 俄烏前線形勢會有哪些變化? 2025-07-02 環球網
戰場內外出現新變化,俄烏和談還有戲嗎?
2025-07-04 新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