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落幕的設計上海,我們再次遇到了RESTUDIO的創始人黃惠貞和唐偉焜。在當前“回歸”工藝的浪潮下,這對設計組合獨特的侗瓶在社交媒體引發了一輪新熱度。
2年前,他們攜一組穿著侗布的花器亮相TALENTS,斬獲當年“最佳試驗產品設計大獎”。這件作品重新詮釋了一門來自黔東南古老的手工藝——侗族亮布。他們通過精密結構設置多個棱邊,使侗布巧妙地固定于瓶身,將亮布成為一件“可穿戴于花器上的衣服”。
黃惠貞和唐偉焜二人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家居產品設計系,
畢業方向是可持續設計
回憶起大學,二人平時接觸最多的反而是各種手工藝,
原本看似是“野路子”的路徑,不經意間開啟了新的大門。
RESTUDIO由產品設計師黃惠貞和視覺傳達設計師唐偉焜成立于2018年,是一個可持續材料研究導向的設計組織。一次偶然的契機,他們被侗族亮布罕見的光澤度與硬度質地吸引,開始思考將其應用于產品材料的可能性。
侗族亮布的制作要經過
浸染、捶布、晾布和涂抹雞蛋清等十多道工序,
工藝十分古樸。
這種土布經過曬干后閃閃發亮,
形成硬殼表面,具有拒水性。
早期侗族人常用于勞作,
作用類似于現在的硬殼沖鋒衣。
在熟悉亮布的人眼里,RESTUDIO的侗瓶既陌生又熟悉。設計師將平時用于民族服飾的材料出其不意地“穿著”在可插花的金屬管上,巧妙挪用了侗族服飾文化。侗布的材質特性卻得到純粹保留。
侗瓶,侗系列DONG,RESTUDIO設計于2023
獲2023 EDIDA中國區最佳餐器設計
2年后的展臺上,一盞燈靜靜佇立于侗瓶旁,形似彎月。光線透過布料的罅隙,散發出溫潤靜謐的氣息。這一次他們帶來了侗系列新的作品——裹燈。裹燈,作為侗系列的延續,詮釋侗布思路與前作截然不同。它采用罕見的未染色亮布,通過反復旋扣折疊組合成一盞燈的結構,它徹底顛覆了侗布過往使用的方式。
裹燈,侗系列DONG,RESTUDIO設計于2024
“我們想做的,是用侗布裹住一團篝火。”一個更長的故事開始浮現在我們眼前,裹燈想要表達的,不僅是材料,而是更溫暖而深邃的厚度。
在開啟侗系列第二件作品之際,2023年深秋,RESTUDIO再一次回訪黔東南,繼續探索侗布新的可能。寒霜已降的夜晚,寨子里的侗民魚貫而出,遠處鼓樓響起了嘹亮的歌聲,一簇簇篝火與他們的身影漸漸交疊。
? 放風戲劇工作室
駐地是RESTUDIO重要的研究方式。研究侗布的這幾年,他們曾多次往返黔東南山區,為了獲取侗布制品工序的一手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目光聚焦的對象慢慢發生了轉移,從一卷利落的侗布,到織娘穿梭于經緯的手,深入到工藝背后連接的人與土地。
紡、織、捶、打,侗族亮布的制作,是手的流轉。哪里需要錘了,該用幾分力道,這其中微妙的分寸掌度,源自手藝人與工具心手合一的默契。染,則關于樸素的經驗智慧。織娘們摘柿子、板藍根,春天種地、閑暇時間織布,到了開花結果的季節,就做染料。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自有安排,自有輕重緩急。
“裹燈,裹既是裹的動作、又是織娘鬢角的發髻,我們想讓它包裹的是夜晚侗族歌聲的燈火。這集合了我們對黔東南的感受……”
再一次回訪黔東南時,RESTUDIO抓住了詮釋侗布材料的另一個思路,像人類學家一樣,讓材料說出扎根在日常里、真實的生活感受。
圖片源自漢聲的《侗族服飾藝術探秘》一書。
在研究中,同樣涉獵的也遠不止侗布工藝,
也同樣包括侗族的文化、生活觀念與音樂。
收到裹燈的第一步,
需要將綁帶與布料層層揭開,
外包裝上強調了“裹”的語言
裹新生兒、裹御寒的頭帕、裹發簪……二位設計師將“裹”這一日常反復出現的行為動作出發,將其提煉為一種侗布的結構形態,并其簡化為更當代的造型,誕生出了侗系列的第二作品——裹燈。
在設計過程中,“裹”這一行為所連接的意義得到了保留。安裝時,使用者需將布角四角收束、用亮布將光源包起來,像是用布裹起了寒夜里一團熾熱的火焰。侗族織娘手指間的感受巧妙地流轉至使用者的雙手,在新的時空中得以續存。
枕邊的夜晚降臨,未染色的亮布里透出橙紅的鴨蛋黃,仿佛黔東南里未燼的點點星火,似乎還有遠方未完的歌聲。
當我們再次探訪RESTUDIO時,兩位年輕人正忙于裹燈正式發售,從去年9月裹燈發布到實現量產,歷時了整整大半年。
不同于藝術創作,將手作材料應用于產品量產頗有難度。如今,侗系列的原料仍由手藝人、當地侗族織娘來生產。但二人看來,投入更多精力去保留手工藝、傳統材料與其生長土壤的連接,正是侗瓶與裹燈表達內核的一部分。
侗族織娘們在勞作,RESTUDIO駐地時拍攝的采風照片
“其實怎么理解侗布,就跟他們的歌很像。材料本身只是一個點狀的結果。侗系列在做的,不只是亮布本身的二次創造,而通過設計把背后最直接而生動的經驗感受、地方文化與生活表達出來。”
在黔東南土地上,侗族人的歌聲撬動了設計師做材料與工藝的新思路。這是一種沒有文字和符號的聲音,聽懂它必須感受唱歌時的情緒、明白侗族人是如何生活的。
嵩口生花駐地藝術項目《石頭的尺度》,2024
侗系列的設計方法論開始在其他項目生根發芽。
2024年夏天,RESTUDIO在嵩口村造了一個石頭做的公共家具。他們根據村民在榕樹下的休息習慣,用石頭和木板搭出了一個納涼空間。石頭是跟著當地石工師傅從大樟溪旁挑的鵝卵石,蓋著的木板用當地特有柿子染做了著色。
發現系列,2024
除了現存的地方工藝,如今他們還在探索出土的石器,
通過考古原始石器的直覺性使用,
探索用直覺將自然形態轉化為用具的可能性。
2025年,在文化出海、東方生活美學消費品牌繼續發力的趨勢下,產品設計該如何接力手工藝回潮的熱度,成為了設計圈關注的焦點。
面對這個問題,兩位年輕人很坦然:“先忘記腦海里已經成形的印象,像侗族人那樣,高興就說高興話,直觀地感受、表達材料要說的話,比什么都重要。”
看完RESTUDIO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哪種材料,比較有興趣?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撰文丨 月讀
策劃、編輯丨 冷面
設計丨Darki
助理丨 Ada
圖片來源丨 RESTUDIO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系留言獲取方式。
“開箱”設計上海,預見工藝回潮和未來靈感
東方100新浪潮丨陳旻:以手塑器,用本能探尋東方設計的松弛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