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楊絳先生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緒,會思考的人。”
文憑、發財、晉升——這些本只是讀書可能帶來的副產品,如今卻異化成了唯一目的。讀書成了工具,人成了工具的工具。
我們孜孜不倦投資自己,卻渾然不覺:當讀書只為投資,我們正典當掉生而為人的那份完整與深刻。
讀書的首要意義,在于它賦予我們一種“溫度”,一種能感知他人悲歡的觸角。
當書籍只被當作“技能說明書”或“成功指南”,我們便主動放棄了其中真正滋養靈魂的養分。
那些看似“無用”的文學、歷史、哲學,恰是心靈深處最急需的養分,在無聲中滋養著理解他人、感知世界的能力。
我們讀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讀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讀魯迅“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讀的是文字,內化的卻是對他人境遇的感同身受。
若只讀那些能直接“變現”的東西,心靈便如長期偏食的身體,終會因某種關鍵營養素的缺失而枯萎。
我們變得僵硬,無法在他人歡笑時由衷喜悅,在他人悲慟時真誠共鳴,在人間疾苦面前保持必要的柔軟。這種匱乏,才是功利閱讀留給我們最大的心靈債務。
讀書更深一層的價值,在于它教我們“懂情緒”——不是操控他人情緒的技巧,而是理解自我心靈的地圖。
在工具理性思維下,情緒常被視為需要被壓制或利用的對象。
我們讀心理技巧、溝通法則,試圖精準控制情緒,卻忘了先深入認識它。
真正偉大的書籍從不回避人性的幽微與復雜。它們帶我們進入人物心靈的迷宮,讓我們在別人的掙扎、喜悅、猶疑與痛苦中照見自己。
讀《紅樓夢》,我們理解了少年心事的珍貴與易逝;讀卡夫卡,我們瞥見現代人那無處安放的孤獨;讀《平凡的世界》,我們感受著生命在困頓中的韌性。這些閱讀經驗如明鏡,映照出自己情緒河流的深淺與流向。
沒有這種內在洞察力,我們極易淪為情緒的奴隸或麻木的機器。
當情緒被簡單粗暴地歸為“積極”或“消極”,并試圖以“技巧”去管理時,我們恰恰失去了與真實自我對話的能力。讀書,是學習傾聽內心真實聲音的過程。
讀書的最高使命,是鍛造一個“會思考”的人——一個能穿透表象、獨立判斷的靈魂。
若讀書只為獲取現成答案,只為印證已有立場,那無異于思想的自我囚禁。
真正的閱讀是探險,是與未知的對話。它要求我們暫時懸置固有認知,進入一個可能顛覆我們原有觀念的世界。
讀達爾文,我們被迫重新審視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讀馬克思,我們不得不思考社會結構的深層矛盾;讀《烏合之眾》,我們警惕群體中的理性消弭。
這過程充滿挑戰,甚至令人不適,但它恰恰是獨立思考的熔爐。
當信息如洪流般涌來,當觀點被算法精心投喂,當“共識”輕易取代思辨,這種穿透表象、直抵本質的思考力,已成為抵御精神荒漠化的最后堡壘。
一個只被技能和工具書喂養的頭腦,或許精于計算,卻注定在復雜世界面前失語。它擁有答案的碎片,卻喪失了提出真問題的能力。
唯有廣泛而深入的閱讀,能賦予我們俯瞰全局的視野和叩問本質的勇氣。
楊絳先生所言的“有溫度、懂情緒、會思考”,描繪的不是某種知識精英的姿態,而是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模樣。
這絕非讀書帶來的額外獎賞,而是其最核心、最本質的目的。
當整個社會將讀書的價值窄化為一張文憑、一次晉升、一筆財富,我們典當的正是人之為人的根基——那份理解他人的溫度,那份洞察自我的清醒,那份獨立判斷的勇氣。
文憑會泛黃,財富會流轉,唯有在閱讀中淬煉出的那份對生命的感知力與思考力,才能真正構筑起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
讀書從不是逃避現實的避風港,它是我們武裝心靈、直面現實的武器庫。
它不承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它承諾一樣更重要的東西:讓我們在紛繁世相中,保持清醒的認知、深沉的情感與獨立的人格。
在一切都可被量化、被交易、被“賦能”的時代,守護讀書的非功利性本質,就是在守護我們精神的最后防線,守護那份生而為人最珍貴的完整性。
這防線不在別處,就在你每天翻開的那十頁書里——那是我們對抗工具化生存的微小而堅韌的抵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