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個笑噴的事兒:有老外拍視頻吐槽,說在中國逛街買東西,最讓他震驚的不是砍價,是小販算賬的速度。"三個蘋果7塊5,兩斤橘子12塊8,再加上一瓶醬油9塊9,我剛掏出手機準備按計算器,人家已經報出'一共30塊2,給30就行',這腦子是裝了芯片嗎?"
翻了翻網友評論,發現這事兒還真不是個例。有個姑娘說在泰國旅游,買水果時攤主算半天算不明白,她隨口報出總價,攤主瞪大眼睛問"你是數學老師嗎","我只能尷尬地說'在中國菜市場練出來的'"。
其實這哪是啥超能力,說白了就是"菜市場數學"練到家了。大爺大媽買菜,秤還沒放穩呢,賬就算得門兒清:"3塊8一斤,稱了2斤3兩,三八二十四,二三得六,總共8塊7毛4,給8塊5就行。"聽得旁邊老外直撓頭,手里的計算器按得飛快,結果還沒大媽口算得準。
最逗的是"抹零"文化。在中國買東西,總價要是個零頭,賣家多半會說"湊個整,給20就行"。這操作在老外看來簡直是魔法:"為什么19塊6可以給20?那4毛錢去哪了?"有個留學生吐槽,第一次跟中國同學去吃飯,AA制時同學直接說"你給我37就行",他算半天覺得應該是36.8,"直到現在都沒搞懂那2毛錢是怎么蒸發的"。
其實這背后是咱從小練的"生活算術"。上學時背乘法口訣,買菜時練心算,就連玩手機搶紅包,幾毛幾分的賬都算得比誰都快。有個網友說得逗:"我媽買菜能精確到分,但問她'13乘17等于多少',她得想半天,這就是菜市場數學的精髓——實用至上。"
不過也有翻車的時候。有個小伙說幫同事帶奶茶,四杯28塊5,他張口就說"給28",結果同事轉了28,他自己墊了5毛,"后來才反應過來,人家奶茶店不興抹零,這波是把菜市場套路用錯地方了"。
說到底,這不是中國人數學多厲害,是生活把咱逼成了"人形計算器"。就像老外說的:"在中國待久了,感覺自己的數學都變好了,畢竟總不能每次算賬都掏計算器,顯得太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