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后,由于德軍推進太快,蘇聯在短時間內喪失了大片的西部領土,這些領土上幾乎集中了當時蘇聯最主要的工業企業,而且德軍的進攻勢頭看起來完全不可抵擋,蘇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這種情況下,蘇聯統帥部要求生產盡可能多、盡可能簡單的武器,以裝備正在迅速擴充的紅軍部隊,但此時正在向東部遷移的工礦企業尚未有能力重新恢復生產,在某種程度上,被圍困在列寧格勒的紅軍必須自己解決一部分問題,即利用列寧格勒市內的工廠盡可能多的生產必須的武器。
在巷戰中,紅軍一面與德軍戰斗,一面掩護工廠努力生產武器,T-34坦克剛剛組裝完畢,還沒有刷漆和校炮,就已經在車間里面對外開火,紅軍當時已經裝備了大量的波波沙沖鋒槍,裝備大容量彈鼓的波波沙沖鋒槍堪稱巷戰神器,雖然結構簡單,容易制造,但紅軍依然認為需要一種耗費工時更少,結構更簡單的武器,比如波波沙沖鋒槍需要使用木質槍托,但一來從后方運輸困難,二來加工復雜造價高,紅軍需要的是一種類似于二戰末期德國開發的人民沖鋒槍這樣的武器。
1942年,有一名叫蘇達洛夫的工程師發揮了天才般的創意,利用當時列寧格勒兵工廠里能夠找到的材料和機器生產出了一種沖鋒槍,除了拉機柄鑲有一點木頭之外,這是一支全金屬沖鋒槍,大量使用沖壓件制造,采用焊接和鉚接工藝,采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開膛待擊,只能連發射擊,槍管直接是將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一分為二,槍托則采用類似德國MP-38/40沖鋒槍樣式,向下折疊,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長度,這使其特別適合巷戰環境。
這種被命名為PPS-43的沖鋒槍采用大威力蘇式7.62X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無法使用彈鼓,使用更可靠的35發彈匣供彈,不過其彈匣并不能跟波波沙沖鋒槍通用,有效射程200米,在炮火中生產出來后隨即交付紅軍士兵,在巷戰中與德軍的MP-38/40沖鋒槍較量。
PPS-43沖鋒槍也被稱作波波斯沖鋒槍,可以稱得上是二戰中紅軍裝備的最好的沖鋒槍,其十分符合軍用沖鋒槍的設計哲學,即造價便宜可以大量裝備,性能可靠能夠忍受惡劣環境,每生產一支PPS-43,只需要6.2千克的金屬材料和2.7小時的機加工時間,而PPSh-41則需要消耗13.9千克的金屬和7.3小時的機加工時間,PPS-43沖鋒槍造價僅為8美元,比以便宜貨著稱的英國斯登沖鋒槍還要便宜一美元。蘇軍偵察兵和炮兵、坦克兵等尤其喜歡使用,其攜帶更加方便,無獨有偶,在朝鮮戰爭中,雖然中國士兵們唱著“挎著胸前的轉盤槍”,但他們實際上也更喜歡這種槍托可以折疊的鐵把沖鋒槍,尤其是在坑道戰中,緊湊的體積使其反應更加靈活。
中國將仿制的PPS-43稱作54式沖鋒槍,即在1954年投入生產,不過很快就在1956年停產,因為在當年開始生產仿制自AK-47的56式沖鋒槍。但早在解放戰爭期間,除了東北野戰軍裝備過少數這種武器,位于蘇軍控制的大連,大連建新公司就已經仿造過數百支這種沖鋒槍。退役后的54式沖鋒槍除了裝備民兵部隊之外,還大批軍援到國外,諸如越南,其在叢林環境中表現出極強的可靠性,不過由于當時北越正規軍清一色AK-47突擊步槍,位于南越的游擊隊也多裝備AK-47和繳獲的M16,在越南大多是民兵裝備這種老式武器。PPS-43和54式沖鋒槍性能可靠,至今仍能在許多地區的沖突中見到其身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