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幾天印媒開始大面積報道印巴空戰了,各位一定很好奇,這六比零的空戰印度媒體到底是怎么報道的?大家還是低估了印媒的洗地能力,稱巴基斯坦空軍不過是擊落了陣風戰機的增強系統干擾誘餌。
但在達索公司的官網上消失的那架戰斗機怎么辦?說法也有了,技術故障墜毀,印度和法國都統一口徑了,所以巴基斯坦空軍打了個寂寞?
印媒的“科幻式”敘事邏輯
印度媒體的報道充滿了戲劇性。比如《歐亞時報》引用所謂“前印度空軍高級官員”的話,聲稱巴基斯坦宣稱的殲-10CE擊落陣風“全是宣傳”,還把失敗歸咎于歐洲國防工業,說被擊落的4架法國制造戰機“暴露了歐洲導彈集團的失敗”。
這種“甩鍋”邏輯簡直讓人哭笑不得——明明是自己的戰機被擊落,卻把責任推給裝備供應商,這和“槍沒打好是子彈的問題”有啥區別?
更絕的是IDRW的“X-Guard Al增強型干擾系統”理論。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套系統既能干擾雷達信號,又能釋放誘餌,讓巴基斯坦的PL-15E導彈誤判目標。
但這里有個關鍵問題:如果干擾系統真這么厲害,為什么印度空軍在空戰中還是損失了多架戰機?而且巴基斯坦公布的墜機殘骸中,既有法國制造的“米卡”導彈發射架,也有疑似陣風戰機的部件,這些鐵證可不是一句“干擾誘餌”就能解釋的。
達索公司的“變臉”游戲
達索公司的態度變化堪稱“教科書級”的危機公關。5月7日空戰后,CNN援引法國情報官員的話證實至少一架陣風被擊落,達索公司卻一直保持沉默。
直到6月25日,法國媒體Avion De Chasse引用達索CEO埃里克·特拉皮爾的話,稱印度“失去了一架Rafale戰斗機”,但隨后達索公司又緊急“辟謠”,否認特拉皮爾發表過相關評論。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很難不讓人懷疑背后有貓膩。
更有意思的是,特拉皮爾在6月18日接受法國《挑戰》雜志采訪時,一方面否認陣風被擊落,稱“印度未與達索溝通具體情況”,另一方面又夸口“陣風比市場上所有中國飛機都好”。
這種既想保住面子又想維護訂單的心態,暴露了達索公司的尷尬處境——畢竟印尼等已訂購陣風的國家,在看到實戰表現后,已經開始考慮轉向中國的殲-10C了。
印度武官的“意外”承認與官方的“鴕鳥政策”
印度駐印尼大使館武官的一席話,徹底撕開了官方的謊言。6月29日,印度海軍上校希夫·庫馬爾在雅加達的閉門研討會上承認,印度空軍在空戰中損失了6架戰斗機,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MKI、1架米格-29和1架幻影-2000。
這一說法與巴基斯坦公布的戰果幾乎完全吻合,唯一的差異在于無人機的統計——巴方稱擊落1架印度無人機,而印度武官未提及。
面對鐵證,印度官方卻玩起了“鴕鳥政策”。莫迪政府不僅不承認損失,還派出七個外交使團游說32國“承認印度的勝利”,甚至指責中國“借刀殺人”,聲稱中國通過衛星監測印軍部署、為巴基斯坦提供情報。這種“輸不起”的姿態,與巴基斯坦空軍展示的殘骸照片、PL-15E導彈碎片等證據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的“躺槍”與事實的殘酷
印度官方的“幽怨”背后,是對中國支持巴基斯坦的無端指責。印度陸軍副總參謀長拉胡爾·辛格中將聲稱,中國在印巴沖突中“同時對抗印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甚至為巴方提供電子戰支持。
然而,中國外交部早已明確回應:中巴防務合作是正常國家間關系,不針對第三方。事實上,巴基斯坦的殲-10CE、ZDK-03預警機等裝備,都是基于公開軍售合同的正常交易,與“干涉別國內政”毫無關系。
更諷刺的是,印度高價采購的陣風戰機和S-400防空系統,在實戰中表現拉胯。巴基斯坦使用中國提供的PL-15E導彈,在超視距外輕松擊落陣風,而印度的S-400不僅未能攔截巴方導彈,甚至在巴軍空襲時導致5名操作人員死亡。這種“裝備越貴越沒用”的現象,再次暴露了印度軍事體系的脆弱性。
結語
盡管印度媒體和官方使出渾身解數“洗地”,但事實不會說謊。印度武官的承認、法國官員的證實、巴基斯坦的證據,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印度空軍在空戰中遭受了慘重損失,所謂“X-Guard Al干擾系統”不過是欲蓋彌彰的借口。
而中國在這場沖突中始終秉持中立立場,所謂“站臺巴基斯坦”的指責,不過是印度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未來,隨著更多信息的披露,這場空戰的真相終將水落石出,印度的“皇帝新衣”也將被徹底揭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