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度空軍在“辛杜爾行動”中對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九個恐怖據點發動空襲,卻付出沉重代價——多架戰斗機被擊落,其中包括昂貴的法國產“陣風”戰機。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駐印尼國防武官、海軍上校希夫·庫馬爾在一次研討會上爆料,印度空軍因莫迪政府的“政治指令”限制了行動自由,導致戰機損失。然而,印度政府迅速跳出來澄清,稱庫馬爾的言論被“斷章取義”。這出“陣風損失”的真相爭奪戰,暴露了莫迪政府與軍方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堪稱一場政治與軍事的“推責大戲”。
庫馬爾在研討會上直言,印度空軍在行動中被莫迪政府嚴格要求不得攻擊巴基斯坦的軍事設施或防空系統,這一“政治指令”旨在避免核環境下的沖突升級。聽起來挺高大上,但結果呢?印度戰機只能繞著巴基斯坦的防空網飛,等于戴著鐐銬跳舞。據《線報》報道,巴基斯坦空軍沒有類似的限制,抓住機會擊落六架印度戰機,包括三架“陣風”,還有兩套S-400發射器。這讓印度空軍的行動變成了“自廢武功”的表演。
庫馬爾的爆料無疑給莫迪政府潑了一盆冷水。畢竟,“陣風”戰機是印度耗資數十億美元從法國采購的“寶貝”,每架價值約2.5億美元。損失三架,不光是錢的問題,更是面子問題。莫迪政府一直以“強硬反恐”形象示人,如今卻被自家軍官揭了老底,暴露了政治決策對軍事行動的掣肘。政府急忙澄清,稱庫馬爾的話被“誤解”,試圖把鍋甩給媒體的“斷章取義”。但這掩飾的背后,顯然是政府不想讓公眾知道“陣風”損失的真相,怕動搖民心。
印度軍方顯然對政府的“政治指令”頗有微詞。首席參謀長阿尼爾·喬漢5月31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承認,印度在5月7日的行動中確實損失了戰機,但駁斥了巴基斯坦所謂擊落六架的說法,稱其“完全錯誤”。他還透露,印度隨后調整戰術,精準打擊了巴基斯坦境內的空軍基地,挽回了一些顏面。然而,喬漢刻意回避了具體損失數字,空軍作戰司司長巴蒂也只含糊表示“戰斗中損失是正常的”,并強調“所有飛行員都安全返家”。這種模棱兩可的表態,顯然是為了給政府留面子。
但庫馬爾的公開爆料打破了這種“默契”。作為駐外武官,他的話不僅揭露了行動的內幕,還直接指向莫迪政府的決策失誤。這讓軍方高層頗為尷尬:一方面,他們得維護政府的權威;另一方面,基層軍官對政治干預的不滿已經憋不住了。庫馬爾的言論被政府迅速“滅火”,但這恰恰說明軍方內部對莫迪政府的不滿正在發酵。畢竟,空軍花了血本買來的“陣風”被打下來,誰不心疼?更別提這還是在“辛杜爾行動”這種高調反恐行動中,軍方的士氣和專業形象都受到了打擊。
莫迪政府為何如此急于掩蓋“陣風”損失的細節?原因很簡單:政治成本太高。2025年是莫迪政府執政的關鍵年,印度國內正面臨經濟壓力和反對黨國大黨的猛烈攻擊。國大黨抓住庫馬爾的爆料,猛批政府在“辛杜爾行動”中“損害國家安全”,試圖把戰機損失的責任全推到莫迪頭上。政府為了穩住局面,不僅矢口否認巴基斯坦的擊落數據,還通過印度駐華大使館斥責相關報道為“虛假信息”。
更耐人尋味的是,政府似乎有意淡化“辛杜爾行動”的整體損失這種“報喜不報憂”的策略,顯然是為了維護莫迪的“強人”形象,同時避免在國際舞臺上被巴基斯坦的宣傳戰壓一頭。
這出鬧劇的背后,是印度在軍事現代化與政治現實之間的艱難平衡。“陣風”戰機的損失不僅是硬件的損失,更是政府與軍方互信的裂痕。莫迪政府若想繼續以“強硬”形象示人,恐怕得先有這個實力。否則,下一場“辛杜爾行動”,怕是又要讓“陣風”飛行員去送人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