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 : 一闋葡萄美酒的詩行(散文)
作者:閱塑
七月流火的新疆和碩,并未燎盡天山腳下的溫柔。我追隨軍墾書院的足跡,來到國菲酒莊,仿若闖入了一個被時光窖藏的詩意世界。像誰在耳畔輕吟“葡萄美酒夜光杯”,恍惚間,千年前的詩意與此刻的酒香撞了個滿懷。
這一天,藍天如洗,澄澈得似被精心擦拭過的,萬里晴空毫無云翳,純粹又敞亮,將國菲酒莊前巨型綠瓶襯得愈發(fā)醒目。“國菲”二字古樸厚重,是天山腳下葡萄酒文化的鮮活注腳 ,似在訴說酒莊故事,任往來之人,于目光觸碰時,讀懂國菲酒莊的靈魂與追求。
仿木根雕底座添自然野趣,遠處山巒、建筑與綠樹環(huán)繞,雄渾與生機交融,勾勒出酒莊獨特景致,盡顯韻味底蘊 。
與董事長張林平交談,才知“國菲”二字取自《牡丹詩》,藏著“冠絕一國、芳菲流傳”的瑰麗期許。這份期許,恰似李白筆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自2011年起,便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從那時起,“國菲”酒莊欲以佳釀冠絕華夏,讓芬芳在九州大地恒久流芳,將東方葡萄酒的風雅與氣韻,借這二字傳向四方。
再往里走,廠區(qū)宛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綠樹婆娑,繁花似錦,每一縷清風都裹挾著自然的私語,令人仿若置身于王維詩中“空山新雨后”的空靈之境。
和碩這片土地,被上天偏愛。這里的陽光,似白居易詩中“日出江花紅勝火”般熾烈,為葡萄生長注入無盡能量;疏松的沙石土壤,以6:4的完美配比,孕育出雷司令的獨特風味。晝夜溫差可達17℃,白天的熱烈讓葡萄積攢甜蜜,夜晚的清冷又鎖住芬芳,恰似李清照筆下“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微妙平衡。
博斯騰湖反射的藍紫光線滋養(yǎng)葡萄,給葡萄串鍍上一層神秘的釉彩。入夜,烏什塔拉河谷的風順著山口溜進來,帶著雪山融水的涼,輕輕蓋在葡萄藤上。“就像給熟睡的孩子掖好被子,”張林平笑著說,“雷司令的香氣,就是這么被寵出來的。”難怪酒莊的雷司令總帶著股清奇,初聞是蜜桃的甜,再品有青檸的酸,尾調里竟藏著一絲雪山融水的凜冽——這讓我想起洛夫的句子:“水在瓶中,瓶在水中/一念之間,千江月白”,原來天地的靈氣,真能在一滴酒里,釀成獨一無二的永恒。
酒窖深處,橡木桶沉默地呼吸著。“山湖”“國色”“天香”三個系列靜靜陳列,像三闕不同的詞牌。“山湖”是小令,清淺明快,價位親民讓尋常人家也能嘗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滋味;“國色”是慢詞,高中低端皆有,今年拿獎的那款中端酒,瓶身上描著和碩的山影湖光,開瓶時竟讓人想起“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豐腴;“天香”則是長調,醇厚綿長,單寧里藏著歲月的沉香,恰如席慕蓉寫的:“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每一口都是時光與匠心的私語。
張林平說,他最愛在黃昏時站在葡萄園里。夕陽把天山染成金紅,博斯騰湖波光粼粼,葡萄葉上的露珠折射著晚霞,像撒了一地的碎鉆。“你看這山,這湖,這土,”他指著遠方,“不是我們釀得好,是這里的山水愿意把靈氣給我們。”十二年來,從第一株葡萄苗扎根,到如今產品鋪滿九州貨架,國菲酒莊就像和碩的沙棗樹,把根深深扎進戈壁,卻把花香送向了更遠的地方。
離開時,暮色已漫過酒莊的屋頂。回望那片葡萄園,月光下的藤架影影綽綽,仿佛聽見土地在低語。忽然懂得,所謂“冠絕一國、芳菲流傳”,從來不是妄言。當天山的雪嶺、烏什塔拉河谷的風、博斯騰湖的水、和碩的沙石與釀酒人的執(zhí)著相遇,釀出的何止是酒,更是一首關于振興鄉(xiāng)村的詩——它在杯中搖晃時,我們分明看見:一半是“大漠孤煙”的蒼茫,一半是“人間至味”的溫柔;一半是腳踏實地的堅韌,一半是飛向九州的浪漫。
這大概就是“國菲”的故事:以山為骨,以湖為魂,以時光為釀,終讓天山腳下的芬芳,成了流淌在人間的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