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張偉 通訊員 張軒)清晨五點,眉縣金渠鎮的果園里還彌漫著薄霧,劉學已經蹲在獼猴桃樹下,手指在手機APP上輕輕滑動。屏幕上,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實時跳動,這是他斥資打造的果園生態和水肥智能監控系統。“過去憑經驗,現在靠數據,種桃子的法子變了。”他直起身,拍了拍褲腿上沾著的泥土,眼神里閃著科技的光芒。這個80后新農人,用十余年時間,把“學貴于用”的古訓刻進了眉塢這片神奇的土地里。
返鄉路上的“破題之問”
2014年的秋天,30歲的劉學站在自家果園里,看著堆成小山的小獼猴桃發愁。父母告訴他:“趕緊拉去批發市場,再不賣就爛了。”可他剛從城里回來,滿腦子都是超市里貼著進口標簽的水果——那些果子賣得貴,還不愁銷路。“為啥咱眉縣的獼猴桃不能也這樣?”這個問題,成了他創業路上的第一個心結。
彼時的眉縣,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卻面臨著“賣果難”和“催熟煩”的雙重困境。消費者買回家的獼猴桃,往往要放上好幾天才能吃,稍不注意就會爛掉。劉學記得,有次一位深圳的客戶打來電話,語氣里滿是失望:“你們的果子味道好,但我等不到它熟啊!”
這個電話像一根刺,扎進了劉學心里。他跑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找到研究獼猴桃的專家。“能不能讓獼猴桃摘下來就能吃?”面對這個“門外漢”的問題,教授們起初有些驚訝。但劉學沒放棄,他帶著果園的土樣、果子,一次次往楊凌跑。2024年,在眉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項目的培訓課上,當聽到“三產融合”“數字農業”這些詞時,他突然明白了:破解難題的鑰匙,藏在“學”與“用”的結合里。
車間里的“科技突圍”
筆者走進劉學的智能分選車間,仿佛置身于科幻電影。傳送帶上,獼猴桃們排著隊“過安檢”,兩側的攝像頭像眼睛一樣掃描著它們的大小、糖度、瑕疵。“以前靠工人一個個摸,現在靠AI‘看’,一分鐘能選300個。”技術員張蒙介紹道。
這個總投資2500萬元的分選線,是劉學“豪賭”的成果。2021年,他先投了1500萬建冷庫和初加工線,2023年又咬牙追加投資。“錢不夠,把城里的房子都抵押了。”妻子當時不理解,鄰居們也說他“瞎折騰”。但劉學心里有本賬:“國外的水果能標準化,咱為啥不能?”
分選線剛調試時,出了個小插曲。有一批果子被機器判定為“不合格”,工人卻覺得“挺好的”。劉學堅持按機器標準來:“我們要做的是‘即食’獼猴桃,差一點糖度都不行。”就這樣,他帶著團隊反復調試參數,終于讓機器“讀懂”了眉縣獼猴桃的“脾氣”。2024年,公司即食獼猴桃銷量超400萬公斤,占總銷量的90%。曾經發愁賣不掉的果子,如今成了電商平臺的“爆款”。
在智能化車間的墻上,掛著一幅特殊的“作戰圖”——那是劉學手繪的獼猴桃全產業鏈升級路線圖。從種植端的智能灌溉,到加工端的自動打包,再到銷售端的溯源系統,每個環節都貼著“學用貫通”的標簽。“你看這個氣調冷庫,能讓果子休眠6個月,這是在培訓班上學的保鮮技術。”他指著冷庫的顯示屏,上面跳動的數字像跳動的音符,奏響了傳統農業的轉型之歌。
果園里的“共富密碼”
“劉老板,今年我的果子又賣了個好價錢!”金渠村果農王月會捧著剛拿到的貨款單,笑得合不攏嘴。她的80畝果園,通過劉學的“訂單農業”模式,每斤收購價高出市場價5毛錢。“不僅價格高,他還教我們種‘即食’果,技術都是免費的。”
在劉學的辦公室里,放著一摞厚厚的筆記本,里面記滿了農戶的需求:“張嬸家的樹有病蟲害”“李哥想試試新肥料”。他組建了技術服務隊,每周都會下鄉。有次為了幫農戶解決“即食”技術難題,他帶著團隊在果園里蹲了三天三夜,直到找到最佳的采摘成熟度。
2024年,劉學在常興鎮河祁村打造了百畝藍莓觀光采摘園。“獼猴桃是‘主菜’,藍莓是‘甜點’,再加上觀光旅游,鄉親們的錢袋子才能鼓起來。”他帶著農戶們一起干,從育苗到管理,手把手教。如今,每到采摘季,果園里游客絡繹不絕,農戶們不僅能賣果子,還能靠農家樂增收。
在公司的培訓教室里,墻上的標語格外醒目:“讓農民變成‘智農’”。劉學定期舉辦培訓班,不僅教技術,還講市場、講管理。“你看那個小伙子,以前在城里打工,現在回來管智能設備,一個月掙8000多。”他指著正在調試設備的小王說。如今,劉學的企業年均提供500余個穩定崗位,帶動上千戶農戶增收。
品牌背后的“文化覺醒”
“貝殼”,這個如今響當當的水果品牌,最初的靈感來自劉學兒子的一句話。“爸爸,貝殼是海邊的寶貝,我們的獼猴桃也應該是寶貝。”這句話讓他意識到,眉縣的獼猴桃缺的不是品質,而是品牌。
為了打造品牌,劉學下了狠功夫。他帶著團隊跑遍全國,調研消費者需求;邀請設計師重新包裝,讓土疙瘩變成了“禮盒裝”;建立溯源系統,掃碼就能看到果子的“成長日記”。2023年,“貝殼”品牌銷售額破2億元,業務拓展至100多種精品水果。
在品牌建設中,劉學最看重的是文化賦能。他把張載“學貴于用”的思想刻在包裝上,把眉縣“桃把式”的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種植。“我們賣的不只是水果,更是一種‘智把式’的農業文化。”2024年,他領辦的合作社被評為“寶雞市‘即食’獼猴桃標準化種植示范園”,本人也完成了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
從“桃把式”到“智把式”,劉學的十年創業路,像極了他手中的獼猴桃——經歷了“催熟”的陣痛,最終迎來了“即食”的甘甜。在眉縣這片土地上,他用“學用貫通”的實踐,讓古老的農耕文明與現代科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也為鄉村振興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