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的天津,氣溫直逼40℃。上午,94歲的楊少華被兒子楊議推著輪椅出現在一家餐廳的開業現場。現場視頻顯示,老人身形消瘦,全程需要攙扶,卻依然配合完成了剪彩儀式。幾個小時后,這位相聲大師在家中午休時安詳離世,相聲同行李金斗證實了這一消息。
這本是一個生命自然終結的平常故事,卻因兩個細節引爆網絡:一是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還在高溫下參加商業活動;二是他生前最后一條視頻——由二兒子楊倫運營的賬號"楊爺爺的快樂生活"發布的吃淀粉腸帶貨內容,在他離世后被迅速刪除,賬號從1354個視頻驟減至72個,僅保留拜年等非商業內容。
網友的憤怒如潮水般涌來:"這么熱的天讓94歲老人出門剪彩,兒子們怎么忍心?""明顯是把老人當搖錢樹了!"評論區甚至出現了"兒子們榨干了老爺子最后一口氣"的激烈言辭。
更有人翻出楊少華晚年的帶貨視頻——牙口不好的老人被迫試吃干果零食,面露難色卻還要配合演出,被解讀為"家人根本不關心他是否可以互動,只要出鏡有人氣就可以"。
面對輿論風暴,楊家子女保持了沉默。但相聲界同行紛紛站出來為這個家庭辯護。與楊家素有淵源的 曾與楊少華合作《楊光的快樂生活》的 胡錫進犀利點評 正當輿論一邊倒地質疑楊家子女時,胡錫進的一篇評論文章為這場討論注入了新的思考維度。這位以"老胡"自稱的資深媒體人,拋出了一個頗具顛覆性的觀點——子女們應當盡量多地"利用"使用"老人,不要把他們當"老小孩"養。 在胡錫進看來,楊少華的離世方式恰恰是一種福氣:"人活到最后一刻還能參與社會,幫助親人,這是莫大的幸福,比蜷縮在家里'享清福'更有意思。"他認為,那些指責楊家子女"榨取價值"的聲音過于武斷,"那樣的念頭難免閃現,但還是不要發揮了吧"。 這番言論看似反常識,卻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老年心理真相——對許多老人而言,能夠繼續為家庭和社會創造價值,遠比被小心翼翼地供養起來更能帶來尊嚴感和幸福感。 胡錫進描述楊少華的離世是"在與親人的正常相處中輕輕推開一扇門,就像出差遠行一般去了另一個世界",并稱這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西歸"。 胡錫進進一步指出:"社會也需要把'銀發經濟'不斷擴充內容。隨著老年人越來越多,老人參與社會并且以各種方式做力所能及的貢獻,這應當成為新的倡導。" 告別爭議,回歸藝術 94歲的楊少華走了,帶著他的"蔫哏"藝術和市井智慧。無論這場風波的真相如何,有一點是確定的——這位老藝術家留給世界的,遠不止最后的爭議。從早年與 在討論子女是否孝順、商業是否過度之余,或許我們更應該記住那個在舞臺上"蔫中帶俏"的楊少華,那個用天津味十足的幽默溫暖了幾代觀眾的相聲大師。 至于胡錫進的觀點是否正確,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一個日益老齡化的社會里,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老年價值?是將其視為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還是可以繼續創造價值的"銀發資源"? 畢竟,當94歲的楊少華坐在輪椅上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剪彩時,他臉上的表情是疲憊還是滿足,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尊重每一個老年人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無論是安享清福,還是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