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山東政法學院經濟貿易法學院“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走進溫莊村,為這里的留守兒童帶來了一天融合普法教育與心理健康關懷的實踐活動。這個地處山區的村莊,多數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親子陪伴的缺失讓他們在成長中既需要法律知識的護航,也渴望情感上的疏導。“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秉持“以法為盾,以心為橋”的理念,用精心設計的活動,為孩子們的心靈播撒陽光。
圖為“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開展民法典進課堂活動 王顥臻 供圖
7月10日上午,一場民法典課堂在溫莊村村委會拉開序幕。實踐隊沒有選擇照本宣科,而是從留守兒童的生活場景出發,把抽象的法律條文轉化為他們能理解的日常。隊員們知道,這些孩子常常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小摩擦——被搶文具、被惡意捉弄,或是對“自己的東西能不能做主”感到困惑。課堂上,他們拋出“壓歲錢誰來管”“被欺負了怎么辦”等問題,瞬間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針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壓歲錢處理問題,有人說“爸媽養我,花點沒關系”,也有人小聲嘀咕“那是我的紅包”。隊員們順勢講解《民法典》中關于未成年人財產權和監護責任的規定:“壓歲錢是你們的,但爸媽可以幫著管理,卻不能隨便花掉——就像法律給你們撐腰,也教大家互相尊重。”接著,他們又延伸到“遭遇欺凌如何求助”,不僅教孩子們記牢法律援助熱線,還模擬了向村委會、學校老師求助的場景。一堂課下來,孩子們知道了有規則能保護自己、有渠道能解決問題,內心的不安便會悄悄消解,安全感也隨之生長。
從村委會到村旁的水庫,防溺水教育的場景隨之切換。夏日的水庫對孩子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卻也暗藏風險。單純的“不準去”式說教,往往收效甚微。實踐隊決定用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安全意識真正走進心里。他們在岸邊演示“溺水呼救”“正確拋送救生物”“快速報警”的流程,讓孩子們分組模擬,在互動中記住關鍵步驟。
圖為“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開著防溺水教育 王顥臻 供圖
午后,“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以“我心中的家鄉”為主題開展了一場特殊的繪畫課堂。“家鄉”對留守兒童來說,往往是情感的集合體——有思念的親人,有熟悉的街巷,也有等待的時光。所以實踐隊成員選擇這個主題,讓畫筆成為孩子們表達內心的橋梁。那些平時藏在心里的思念、孤單、期待,借著畫筆慢慢流淌出來,對不擅長用語言表達情感的留守兒童來說,這種“以畫敘事”的方式,是一種溫和的療愈。
圖為留守兒童繪制“我心中的家鄉” 王顥臻 供圖
傍晚的近代史教育,實踐隊沒有選擇厚重的史料,而是用動畫短片串聯起關鍵節點:從鴉片戰爭的硝煙,到五四運動的吶喊;從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孩子,到為國家命運奔走的青年。“以前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安安穩穩坐在教室里畫畫呢?”隊員們拋出這個問題,引發孩子們的討論。有人說“因為打仗”,有人說“因為有人欺負他們”。隊員們順勢引導:“那現在我們能安心上學、畫畫,是誰帶來的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慢慢明白——當下的和平與安穩,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果。
這場教育,沒有宏大的理論,卻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珍惜。當他們知道自己擁有的日常,是別人曾奮力爭取的未來,內心的孤單便會被一種更遼闊的情感替代。有孩子在課后說:“我要好好學習,不然對不起那些保護我們的人。”這種樸素的認知,讓留守兒童的成長目標不再僅僅是“等爸媽回來”,更增添了“為自己、為家鄉、為國家努力”的方向感。這種方向感,能讓他們在等待的時光里,積蓄更持久的力量。
圖為“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在位孩子們開展近代史教育 王顥臻 供圖
對“法潤童心”成長賦能實踐隊來說,這一天的活動,從來不是簡單的“完成項目”。民法典課堂,是用規則筑起心理安全的防線;防溺水教育,是用體驗化解面對未知的恐懼;美術課,是用藝術打開內心情感的出口;近代史教育,是用歷史喚醒個人成長的動力。這些活動環環相扣,從法律到心理,從安全到精神,為留守兒童編織了一張溫柔的“支持網”。
他們知道,一次實踐或許不能徹底改變什么,但那些在孩子們心里種下的種子——對法律的信任,對安全的掌控,對情感的接納,對未來的期待——終會在時光里慢慢發芽。當這些種子長成大樹,留守兒童的成長之路,便會多一份堅定,多一份從容,多一份被世界溫柔以待的底氣。這,正是“法潤童心”的真正意義:用專業與真誠,守護每一顆童心,賦能每一段成長。(通訊員:王顥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