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報劇于20世紀30年代初自蘇聯引入中央蘇區,后流行于包括華北在內的各敵后根據地。它以戲劇形式呈現時事新聞,既是戲劇門類的一種,也可被看作根據地革命語境下特殊的新聞實踐。戲劇家胡可在回憶解放區的話劇工作時提到,當時,“一個大的時事,一個大的政策,很快編成活報劇。這實際上是一種最普通的宣傳教育。那時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看不到報紙,聽不到廣播(當時也沒有廣播),更談不上看電視了,就是街頭的黑板報,也不是每個農民都看得懂、記得下來的。因此,這樣的演出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方式”。華北根據地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變,信息傳播渠道并不通暢,并且根據地群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在此情形下,“演新聞”便成了更易于被接受的信息流通方式。
如果將活報劇看作根據地時期的一種特殊的新聞實踐,其創作機制便可類比于新聞生產機制。那么,華北根據地的活報劇如何在創作實踐中實現對傳統新聞生產機制的有機補充和在地化改造?
信源何以為真
強調活報劇信源真實性是當時戲劇理論家、評論家在進行理論探討時的普遍共識。落實到實踐層面,活報劇在創作環節也格外注意對信源的把握,確保編演的都是“真人真事”。
一是實地采訪,劇作者同時也是通訊員。在華北根據地創作、演出的活報劇題材中,前線戰況、革命局勢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劇社的成員多由部隊文工團、戰地服務團的同志組成,他們往往隨軍行動,“部隊打到哪里,他們就活動到哪里”,因而在掌握前線局勢及作戰細節一手材料方面具有便利條件。例如,活躍在山東根據地的文藝“勁旅”——魯迅藝術宣傳大隊,編演了《沂城大合唱》《大戰沂水城》《戰斗英雄曹世范》等諸多直接反映戰斗的活報劇。魯迅藝術宣傳大隊不僅直接參與戰斗,還“下大功夫搜集素材,體驗生活,并做戰地采訪報道”,將生動的戰斗生活以演劇形式呈現給觀眾。
二是“筆頭與鋤頭結合”,群眾既是創作主體,也是實踐主體。“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寫真人真事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文藝創作上的新現象,這與活報劇對真實性的追求高度吻合,再加上農村劇團在解放區的“全面開花”,自編自演成為活報劇的創作形式之一。如山東膠東東海草廟村將本村農民過去受苦受難、現在翻身的典型事實編成活報劇,在本村或鄰村市集上演出。“材料從本村搜集,以農民為主體結合小學教師進行編寫。并做當事人自己演自己,在演劇中,完全真人真事。”
由此可以看出,活報劇在華北根據地的創作實踐并不依賴于報紙、廣播等大眾媒介生產的新聞事實,而是直接將劇本創作環節與新聞采編環節合并,通過自事自編等創新性策略實現對報紙等文字媒介在信源層面的補充與替代。
如何保證時效
時效性與真實性是新聞的價值體現。在交通閉塞、信息流通不暢的環境中,華北根據地的活報劇創作在保證時效性方面積累了較多成功的實踐經驗。
一是集體創作,以組織化內容生產搶占時間。活報劇的創作并不是純粹的藝術創造,而是一種集體化、組織化的文化勞動,這樣的形式可以大大縮短創作時間,以適應即時宣傳的需要。虞棘在總結其所在的國防劇團下部隊演活報劇的經驗時提到:“這次,我們在‘當天采訪當天編,當天排好當天演’的工作方針指導下,每到一個部隊,便馬上分散到班里排里去進行采訪。材料搜集好了,經過連的干部同意,編成唱詞,迅速排演——最好是誰編誰演,學的會更快些。”先是分散下基層采訪,后又請示連干部同意,這一套創作環節的活動呈現組織性、紀律性和集體性的特征。集體創作方法在山東解放區的部隊里也很盛行,戰士們形象地稱其為“大家湊”“口搿口”,即根據本連的實事,幾個人湊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就把一出“活報”編出來了。
二是省略細節,編演即興式、“即景”式的活報劇。針對極端緊急的政治任務或遇到需要立即宣傳的新聞事件,劇團往往會采取這樣的創作方式。例如,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于陸房勝利突圍后,戰士劇社編演活報劇《陸房突圍》,用以鼓舞軍中士氣;1940年,部隊攻克土頑孫鶴齡的據點后,劇社便編演了街頭活報《反惡霸孫鶴齡》,宣傳我軍政策。革命藝術家那沙稱其為“即景”式的活報,以最短的時間在原地搬演剛剛發生的事實。這樣迅速的排演方式必然導致在創作環節對臺詞等細節的省略,從而達到一種“整體真實”。
作為革命年代的“活動新聞”,與傳統、一般性的新聞傳播活動有所不同,活報劇創作不僅是為了傳遞信息,更是為了發揮政治宣傳之功效。
“柔性”政治動員
活報劇的政治動員功能,是通過政治信息的去政治化、非政治場域的再政治化來實現的。
一方面,活報劇以文藝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與國家意識、最新政策,潛移默化地灌輸給根據地群眾,從而達到提振基層戰士、民眾對抗戰必勝、中國共產黨必勝信心的目的,是一種政治信息的去政治化。
另一方面,活報劇作為文娛節目的一種,往往出現在部隊整訓駐防、年節廟會等較為放松的時空場域,通過對這些時間節點及地點的占領,起到了鼓舞士氣、動員行動的作用,得以實現政治功能的最大化。1945年,耀南劇團編演了活報劇《邢家茅坨慘案》,再現張景月制造的邢家茅坨慘案情景, “戰士們看后摩拳擦掌,滿腔怒火,誓將田柳莊打下來”,為田柳莊戰役的勝利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介入基層治理
活報劇作為一種基層傳播行為或手段,其介入基層治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表揚典型,以激發廣大群眾對政治與社會、生產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二是通過“自事自編、自導自演”的集體創作方法營造公共空間,喚醒民眾的主體意識。劇作家賈霽回憶到,1945年初,魯中青聯的同志曾寫信給山東省文協《戲劇》雜志的編輯,談到“老區的一個老劇團垮了”,原因是這個劇團的演員們在演完參軍的戲后,全體又上臺宣誓:“我們要參軍,我們要求上前線!”由此可見,在活報劇的創作過程中,大家一起討論,將自己和身邊的真人真事搬上舞臺,這一過程本身對演出者就具有教育意義。
不忘來路,始知歸處。回溯20世紀中國革命、建設時期活報劇這一“以劇演報”的新聞傳播實踐形態,可以敦促我們學習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優勢、積累的寶貴經驗,創新新聞傳播工作的形式、方法、機制。對于如何通過廣大基層社會的傳播實踐,切實提升思想凝聚力、輿論引導力、道德感召力,可以從中國共產黨根據地文化事業革新的歷史中尋求經驗。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近代新聞通訊社史料搜集、整理與研究(1872—1949)”(23&ZD216)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