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涉嫌違法的 “調價助手” 被新華社曝光后,仍然進行 “自動跟價”,被鄭州市場監督管理局立案調查!“大而不能倒” 的陰影再次籠罩平臺經濟領域。這種“邊整改邊違規” 的操作,實則是對監管部門的“陽奉陰違”。
作者:《號外工作室》
6月20日,攜程“調價助手”被新華社“新華財經”曝光后,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7月7日,新華社再次發表評論《瞭望|平臺調價監管須到位》,文章稱,平臺經濟的本質,是平臺依托數據、技術等方面優勢為平臺上的各個企業賦能,而平臺上企業的繁榮又反哺平臺更多流量,從而實現共贏。但若平臺濫用權力不加制止,平臺算法就會淪為壟斷工具。
然而,7月10日,正觀新聞報道稱,多家酒店舉報攜程平臺“私自調價”,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此已立案調查。
強制商家接受自動調價是否越界?行為是否觸碰《反壟斷法》紅線?平臺回應為何難以服眾?屢教不改的背后藏著怎樣的邏輯?監管介入能否重塑行業規則?
《號外工作室》五問攜程,既是對個案的追問,也是對平臺經濟公平競爭底線的審視。
一問: 強制開通、自動跟價 “調價助手” 是否越界?
新華財經的調查揭開了“調價助手” 的運作真相:這個被攜程稱為 “市場工具” 的功能,實則是一把架在商家脖子上的 “定價枷鎖”。
寧波某酒店店長李經理的遭遇頗具代表性,平臺從未征求其意見,只要檢測到其他平臺價格更低,系統便自動調低酒店房價,甚至擅自將房源納入促銷活動。
“申報八五折,后臺改七五折”,鄭州二七區電競酒店經營者杜女士的控訴,道出了商家對定價權被剝奪的無奈。
更令人費解的是功能的“強制綁定” 機制。商家反映,攜程將 “調價助手” 與平臺掛牌資格深度捆綁,只要入駐便自動開通,退出流程則形同虛設。李經理經歷了十次申請退出均被駁回,即便僥幸關閉,次日也會被業務經理強行重啟;華南某酒店的調價功能在半個月前再次 “被開啟”,店長甚至找不到關閉入口。
這種“開易關難” 的設計,本質上是利用平臺流量優勢對商家進行強制捆綁,違背了市場交易的自愿原則。
平臺與商家本應是平等合作關系,定價權作為商家核心經營自主權,理應由其根據成本、市場供需自主決定。攜程通過技術手段將自身價格策略強加于商家,實質是將市場競爭壓力轉嫁給產業鏈下游,這種“越界” 行為不僅破壞了合作信任,更擾亂了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
二問: 56%市場份額加持下 是否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判斷攜程行為是否涉嫌壟斷,需聚焦兩個核心問題,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是否濫用該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從市場份額看,攜程在在線旅游 OTA 領域的龍頭地位毋庸置疑。
數據顯示,其 2021 年市場份額已超 50%,2024 年預計維持在 56% 以上,遠超行業二三名之和。這種優勢地位賦予其強大的議價能力, 商家若拒絕配合 “調價助手”,可能面臨流量限制、搜索降權等隱性懲罰,而中小商家對平臺流量的高度依賴,使其難以承受退出代價。
《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明確禁止“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攜程通過“調價助手” 強制商家跟隨平臺定價,實質是限定了商家的定價策略,間接阻礙其與其他平臺開展差異化競爭。例如,商家若想在其他平臺推出特色套餐,可能因攜程的自動跟價被迫壓縮利潤空間,最終被迫放棄多元經營嘗試。
據法律人士指出,對照過往案例,2021 年某電商平臺因 “二選一” 被處罰的核心邏輯,正是 “利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商家多平臺經營”。如今攜程的 “自動跟價” 雖形式不同,但通過技術手段強制干預定價、限制商家經營自主權的本質,與 “二選一” 有著異曲同工的反競爭效果,已具備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特征。
三問:“避免客戶流失”“合同要求” 狡辯能否站得住腳?
面對輿論質疑,攜程客服的回應顯得蒼白無力。
“為避免客戶因價差投訴” 的解釋,看似符合平臺服務邏輯,實則經不起推敲。在正常市場競爭中,平臺應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用戶體驗留住客戶,而非通過犧牲商家利益換取價格優勢。這種 “低價換流量” 的模式短期可能維持用戶黏性,但長期將導致商家利潤萎縮,進而引發服務質量下降的連鎖反應,最終損害消費者權益。
“合同要求” 的說法更暴露了規則制定的不公平性。
多位商家表示,簽約時并未注意到“調價助手” 的強制條款,即便發現也因平臺格式合同的不可協商性而被迫接受。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格式條款若存在排除對方主要權利、加重對方責任的內容,應屬無效。攜程利用商家對流量的依賴,在合同中植入不平等條款,本質上是恃強凌弱的“霸王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平臺在回應中刻意回避了核心問題:為何不允許商家自主選擇定價策略?為何關閉功能需要反復審批?這種避重就輕的態度,讓“狡辯” 的嫌疑難以洗脫。
四問: 被曝光后仍不整改 “自動跟價” 為何屢禁不止?
新華社曝光后,攜程曾表態“優化功能”,但鄭州市場監管局的調查顯示,“自動跟價” 機制仍在運行。這種 “邊整改邊違規” 的操作,背后是平臺對流量壟斷的路徑依賴。
攜程近年來面臨著抖音、京東、美團等新入局者的沖擊,價格戰成為其守住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調價助手” 本質上是規模化價格戰的技術工具 ,通過強制商家同步低價,既能維持平臺“低價形象”,又無需承擔降價成本。
數據顯示,2024 年在線旅游市場用戶價格敏感度較三年前上升 27%,平臺對價格優勢的追逐更趨激烈。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算法霸權” 的隱蔽性。相較于傳統的 “二選一” 等顯性壟斷行為,“調價助手” 通過代碼規則實現價格干預,行為更隱蔽、取證更困難。
商家往往因缺乏技術能力獲取后臺操作記錄,難以舉證平臺的強制調價行為。這種技術壁壘,讓平臺在面對質疑時更易推諉責任。
但監管部門態度已明確:鄭州市場監管局的立案調查,標志著技術外衣無法掩蓋行為本質。若調查確認平臺存在“利用技術手段強制交易”,將可能依據《反壟斷法》《電子商務法》予以處罰。
五問: 監管亮劍能否終結 “算法霸凌”?
近年來,監管部門對平臺經濟的規范力度持續加碼。攜程“調價助手”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指“算法濫用” 這一新型壟斷形態,考驗著監管的技術能力與執法智慧。
一是確認攜程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需結合其市場份額、控制能力、競爭壁壘等綜合評估。
二是界定“自動跟價” 是否構成濫用行為,重點核查是否存在強制商家接受、限制經營自主權等事實。
三是評估行為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包括是否排除中小平臺競爭、是否損害消費者選擇權等。
對行業而言,此案或將成為規范算法競爭的重要判例。
若“調價助手” 被認定違法,將倒逼平臺重構定價機制,推動形成 “商家自主定價 + 平臺合規監管” 的新模式。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將明確算法應用的法律邊界,技術創新不應成為濫用市場力量的工具,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終究要建立在公平競爭、尊重市場主體權利的基礎上。
攜程“調價助手”不僅僅體現的是價格亂象,更是平臺經濟中“大而不能倒” 的權力失衡。
當 56% 的市場份額賦予平臺制定規則的權力,更需要監管的韁繩防止其偏離軌道。
這場關于定價權的博弈,最終將決定:在算法主導的商業世界里,市場公平的底線究竟由誰守護?
頭圖來源|攜程
轉載丨投稿丨合作
請掃碼添加
微信公眾號:haowainews2025
<PAST · 往期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