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核醫學科”,不少人一知半解,甚至談“核”色變。
在福建省腫瘤醫院,有這樣一位醫生,她與“核”同行三十多年,借助著核醫學的“丁達爾之光”為患者筑牢抵擋病魔的堅固防線。她便是核醫學科主任林端瑜。
勇闖新路的“核”先鋒
有時候,職業的選擇仿佛是無法言語的緣分,又像是命中注定的必然。
1991年,高中畢業的林端瑜在機緣巧合之下,選擇了醫學院校,自此便與“白大褂”結下了不解之緣。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對醫學的熱愛便如同種子般在她心中開始生根發芽。
學醫之路頗為艱辛。但從小不服輸的她,從需要對解剖課進行心理建設的“萌新”起步,逐漸成為班上的尖子生。
1994年,畢業季的鐘聲敲響。作為優秀畢業生的林端瑜迎來了諸多選擇。謝絕了多家醫院伸出的“橄欖枝”,她毅然踏入了福建省腫瘤醫院核醫學科。
此時的核醫學科頗為“冷門”。這個當時只有3名成員的科室,不僅缺乏頂尖的設備,業務量也少得可憐,只能進行一些體外項目檢測等簡單業務。
然而,越是艱難的環境,越能激發她的韌性。她堅信,作為現代醫學重要標志的核醫學科,是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的。
很快科室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98年,林愛珠主任引進科室第一臺ECT;2005年,唐明燈主任引入第二臺顯像儀器符合線路SPECT/CT;2011年,科室配備先進的PET/CT……越來越多先進設備的引入,對從業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十年如一日,她扎根核醫學的“藍海”,如海綿般不斷汲取著核物理、核化學、核藥學及臨床方面的知識,用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斷拓展著自身能力。在她看來,每一次診療承載的,不僅有醫學的嚴謹,更有患者的信任。
現代核醫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診療一體化,診是分子影像的精準診斷,療則是以放射性藥品進行的靶向治療。在福建省腫瘤醫院,作為靶向治療“靈魂”的放射性藥物,一度是醫院的弱環?!胺派湫运幬锊皇窍胗镁湍苡玫?,醫院能使用哪些藥物受限于取得哪一類的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
2009年,福建省腫瘤醫院作為試點單位,成為省內第一家取得《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的醫院。要實現放射性藥品生產或配制,需要更高類別的許可,在技術支撐、質量控制、人員管理、制度規范、輻射防護等方面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為了打破瓶頸,林端瑜帶領團隊全力攻堅。2024年4月,醫院獲批第三類《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
2024年底,醫院自產的放射性藥品18F-FDG通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三批檢測,拿到“通行證”,獲得省藥監正電子備案,并在2025年1月,成功接入國家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數據庫并順利獲得院內制劑代碼,這一突破意味著醫院在放射性藥品上實現了自產,讓患者直接受益。
隨著“卡脖子”難題的破解,她贏得了掌聲和贊譽。卻很少有人知道,在一個個技術難關攻克的背后,她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捌渲袎毫茈y用言語表達,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有時成敗就在毫厘之間。那段時間,我們把相關條款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發現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通過一個審批,就又著手準備下一步工作。”林端瑜說?!盀榱吮M快實現自產,林主任帶領團隊日以繼夜不斷攻堅,只希望盡快解決問題,為患者找到一個最優解?!焙酸t學科李生栩副主任醫師感慨地說。
如今,林端瑜正帶領團隊向代表著國家最高標準的第四類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發起“沖鋒”?!叭绻晒Γ鸵馕吨覀兡茏灾餮芯?、開發和使用更多的放射性新藥,突破發展瓶頸,開展更多的檢查、治療項目,為患者提供更優質診療服務?!绷侄髓ゃ裤降卣f。
學科前行的推動者
醫院核醫學科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日常開展線上伴飛學習活動。
“通過伴飛學習,科室可借鑒兄弟醫院的先進經驗,特別是在核醫學影像診斷、放射性核素治療等方面長處,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绷侄髓そ榻B。
這項從2023年8月開啟的學習活動,不僅是滬閩兩地醫療合作深化的生動實踐,也是醫院核醫學科在林端瑜帶領下不斷尋求自我提升的縮影。
培養一名成熟的醫務工作者極為不易,不僅需要掌握全面知識,培養周期也長,而打造一個優秀核醫學團隊更是難上加難。作為科室帶頭人,多年來,林端瑜對核醫學科建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
“醫學是一門不斷進步的科學,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這需要整個團隊持續努力?!绷侄髓さ脑捳Z中透露出對年輕團隊的殷切期望。她堅信,“青年有志,未來可期。”
在業務上,她“手把手”將技術和經驗傾囊相授,鼓勵年輕醫生“內外兼修”、多技多能;在學術上,她注重團隊成員的個人成長,引導青年骨干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撰寫學術論文,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住院醫師陳東至今記得,剛到科室的他便在林端瑜的建議下,半年內把科室各個崗位都輪轉了一遍。“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要求和標準也有區別。多虧林主任的悉心指導,幫助我少走了很多彎路。這半年的經歷,讓我對科室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為迅速融入團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她還鼓勵我們年輕醫生在科研上要勇于嘗試和探索。她告訴我們,每一項新技術的背后,都是無數家庭的希望所在?!标悥|回憶。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科研環境,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如今,這個30年前只有3人的“邊緣”科室,已發展成為擁有多臺先進設備及25名專業醫護技人員的硬“核”科室。近5年來,科室已有20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省級刊物,并實現SCI文章零突破。
在帶領團隊勇攀醫學高峰的同時,林端瑜還將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作為團隊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她看來,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高尚的醫德。
“復旦腫瘤醫院核醫學科的科訓‘能吃苦、愿奉獻、守誠信、永相助’令我印象深刻,這正是核醫學科人需要具備的優秀品質。就像科室里以周明為代表的幾位同事,在劑量相對高的特殊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默默無聞奉獻著。也正是有這種力量的支撐,科室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到現在。”林端瑜感慨地說。
身教勝于言傳。多年來,她以身作則,用一言一行影響和帶動著每一位團隊里的每一個成員。“她對待病人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以及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和執著,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讓我們明白醫生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核醫學科李生栩說。
充滿溫度的守護者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边@是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名言,也是林端瑜的座右銘。在她看來,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就必須以患者為中心,急患者所急。
“也許他只是你今天遇到的100名病人中1名。但你對他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全部?!边@是她常和年輕醫生提及的一句話。
在核醫學科,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多個崗位上午提前半小時到崗。發起人正是林端瑜。原因很簡單,患者進行PET/CT的檢查前,必須要空腹4到6小時。如果早半小時開始檢查,患者就能集體少挨餓半小時,同樣的,她強調優化檢查流程,只要每個患者檢查銜接時間減少2分鐘,那么每天就能提效一小時。
為了提高科室團隊的服務意識,林端瑜還曾組織開展一項特殊的學習——醫療服務禮儀。大家圍坐一起,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再結合自身工作分析不足,探討改進的舉措。課后,每人還要上交一份學習心得。
剛開始,這樣的學習只針對在窗口人員,漸漸地,科室全體成員都主動加入到學習中?!拔覀兠鎸Φ幕颊?,大多是帶著病痛而來。在就醫過程中,我們多做換位思考,給予他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幫助,對患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寬慰和支持?!绷侄髓ふf。
像這樣以患者為中心的故事在核醫學科還有很多。
今年,一名患者進行口服放射性碘-131治療,當晚在病房內出現了暈厥等癥狀。出差至凌晨2點到家的林端瑜,清晨7點多便已趕至醫院。由于情況緊迫,顧不上換上厚重的鉛衣服(隔離服),她便立即投入到診療中。最終,患者被確診為低鈉血癥,對癥下藥后很快回復正常。此時,距離患者服用碘-131還不到24小時,而碘的半衰期是8天。
“那時心里想的只有患者的安危,根本顧不上數值超沒超標,當時科室倪雷春副主任醫師和急診科醫生都做了大量工作。對于射線與患者,我們科的醫技護人員都會選擇患者的?!被貞浧甬敃r的情況,林端瑜很是平靜。
在林端瑜的示范引領下,“一切為了患者”在核醫學科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覺行動。中午時段,走進核醫學科,常常會看見這樣暖心的一幕:雖然已是下班時間,但大家依然堅守在崗位上,只為能讓更多的患者及時得到最精準的診療。
紀檢辦/供稿
來源:福建省腫瘤醫院
一審:陳素玲、劉雅清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