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新聞又傳來噩耗——又一人因熱射病搶救無效離世。我看到那位醫生在鏡頭前哽咽:“病人被送來時,已經來不及了,熱射病前一個小時,其實身體已經在拼命求救!”
什么是熱射病?這不是個稀奇名詞,可知道它真正危險的人卻不多。它不是普通中暑,也不是喝點水就能緩過來的事,它是中暑最嚴重的一種,一旦發生,死亡率高達40%以上。你想想,一個人在太陽底下多待一會兒,就可能命懸一線,這事放誰身上都后怕。
那熱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其實是因為體溫調節機制徹底失控導致的。人在高溫、濕度大、通風差的環境中,身體依靠出汗降溫。
但當溫度高到一定程度,空氣濕度又大,汗液蒸發不出去,身體就像個“煮鍋”,溫度越積越高,核心體溫飆到40℃以上,大腦、心臟、腎臟這些重要器官會迅速受損。
很多人以為“熱射病”是一瞬間的事,它是個逐步惡化的過程。尤其在發作前的一小時,身體通常會出現5個關鍵反應:皮膚干熱卻不出汗、頭暈惡心、肌肉抽搐、心跳加快、意識模糊或行為異常。這些看似“小毛病”,其實是身體在用盡全力呼救。可惜,太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這些信號。
你知道嗎?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戶外作業者,這些人是熱射病的“高危人群”。特別是獨居老人,家里沒空調、舍不得開、電風扇吹的是熱風,一不小心就會中招。
而年輕人也別掉以輕心,長時間運動、跑馬拉松、健身房高強度訓練,也會因為脫水、體溫升高、環境密閉而誘發熱射病。
熱射病一旦發生,黃金搶救時間只有半小時到一小時!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真的會“拖不得”。所以面對熱射病,最重要的從來不是治療,而是預防。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高溫天氣盡量避免戶外暴曬,特別是中午11點到下午4點,是最危險的時段。如果必須外出,記得穿淺色、寬松、透氣的衣服,戴好遮陽帽、太陽鏡,撐傘遮陽。別小看這些防曬措施,它們是對抗熱射病的第一道防線。
第二,注意補水。別等口渴了才喝水,那時候身體已經處于輕度脫水。高溫天建議每小時喝水200-300毫升,出汗多的可以適當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但別過量,尤其有心臟病、腎病的人要控制好液體攝入。
第三,家里必須保持通風和降溫。不開空調的老人家,家人要多提醒、監督。國家現在有很多高溫救助政策,部分城市對低保家庭還有空調補貼。
政府推行的“健康中國”戰略,也在大力倡導老年人夏季健康干預,一些社區醫療點已開展上門巡診服務,千萬別不好意思去問、去用。
第四,警惕身體異常反應。一旦身邊有人出現高熱不退、皮膚干熱、神志不清、抽搐昏迷等癥狀,立刻撥打120,同時把人移到陰涼通風處,脫去衣物,用濕毛巾擦拭全身、扇風、冷水沖洗等方式幫忙降溫。千萬別等,也別自己瞎扛,熱射病不是等一會兒就能緩過來的事。
還有一點特別想提醒年輕人:不要在沒空調的房間猛練健身,也別在大太陽底下跑步“刷圈”。有些人以為大量出汗是在“排毒”,其實可能是在把自己送進危險邊緣。出汗≠降溫,當汗出不來、體溫降不下去,就是熱射病的前奏!
我還見過一些年輕朋友,打籃球打到頭暈,喝點冰水就繼續打,結果倒下就沒醒來過。那一刻,家人痛哭失聲,醫生也無力回天。這真的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忽略信號釀成的悲劇。
我們常說“健康是自己的”,但健康這件事,往往也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幸福。一個人倒下,背后是整個家在承受痛苦。
國家一直在提倡“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這背后最關鍵的就是:預防為主,早識別、早干預。熱射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可防、可控,只要你肯多留意、多一點科學的生活習慣。
有人問我:“醫生,熱射病能不能治愈?”我說,“能救回來的人當然有,但能不進去才是最好的。”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自己注意,更要帶動身邊人一起提高警惕。關心家中老人,提醒孩子別在太陽底下瘋跑,勸朋友運動別太拼命,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在守護生命。
夏天一年年都在變得越來越熱,極端高溫已不是新聞,而是現實。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防住熱射病,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命。
別等悲劇發生,才開始重視。每天多喝水,少曬太陽,關注身體的每個小變化,這些簡單的動作,可能就是救命的“護身符”。
健康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責任。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后,不光自己行動起來,也能提醒你愛的人一起防范。保護生命,從這一刻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