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漢學家喬治?西內迪諾(中文名:沈友友)先后將《論語》《道德經》《莊子》等中國經典古籍翻譯成葡萄牙語,為葡語國家讀者打開了感知中國文化的窗口。近期在獲得第十八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后,這位定居中國澳門的巴西漢學家接受了總臺記者的專訪。
今年是沈友友來到中國的第20年,他說自己從很早之前就開始接觸中國文化。
沈友友:20年前,我在巴西認識了一位中文老師,通過他踏入了中華文化的大門。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一天都在發現新的吸引自己的內容,總是有不斷了解中國、更深入研究中國文化的一些機會。
在中國留學期間,沈友友先后取得了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并踏上了漢學研究的道路。
隨著研究的深入,沈友友的興趣逐漸轉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并開始嘗試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他陸續翻譯出版了《論語?葡語解義》《老子道德經河上公注?葡語通釋》《南華真經(莊子)內篇?葡語解析》等多部葡語版譯作。這三部作品都是歷史上首次全程從古代漢語直接翻譯的葡語版本,不僅是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更填補了葡語世界對中國傳統典籍研究的空缺。
沈友友說,每開始做一份新工作,每開始翻譯一本新書,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沈友友以目前正在翻譯的《孫子兵法》為例介紹,為了翻譯這本書,他從作者孫武開始了研究工作,從作者到翻譯內容,都是“新的”。
沈友友:《孫子兵法》的翻譯是我現在新的工作。為此,應該重新開始發掘這本書獨特的意義,包括孫武本人、他編著《孫子兵法》這本書的社會語境……是完全新的一個開始。你得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每天都是新鮮的——每天都可以發現新鮮的事情。
從葡萄牙語到中文,從巴西文化到中國文化,沈友友需要先“跨越”這中間的巨大差異,然后才能順利開展從中文到葡語的翻譯工作。在翻譯《南華真經(莊子)內篇?葡語解析》前,沈友友已經閱讀這本書十幾年了。他說,為了翻譯這本“古代先秦散文的典范”,自己甚至搬出了古拉丁文。
沈友友:《莊子》是古代先秦散文的典范,我需要用葡萄牙語傳達它古雅的一面,必須回溯到古拉丁文。我認真地研究了古羅馬文學,找到大概能跟《莊子》的語言建立關聯的地方。我采用了晚期拉丁文的寫作風格,用葡萄牙語調整了一些比較有古代味道的劇情和詞匯。這個過程是很有意思的。
2018年,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大學聯合舉辦首屆“中葡文學翻譯獎”,沈友友的譯作《論語?葡語解義》獲中譯葡獎項第一名。今年6月,沈友友獲得第十八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成為首位以葡語中國典籍翻譯獲此殊榮的巴西學者。
沈友友:關于這個新的獎項,當然要感謝在巴西的和葡萄牙買我的書的朋友,更多的是中國支持我的工作,給我提供這些機會。我們精益求精去做這項工作,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更全面地向巴西等葡語國家的讀者介紹中國文化。
2005年至今,沈友友從未停止過中葡翻譯和教學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間,他先后擔任了巴西駐華使館葡語課程主任及北京大學巴西文化中心的客座教師,2013年移居中國澳門后,先后任教于澳門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大學。在教學中,沈友友把中國和葡語國家的思想文化融入到課程里,鼓勵學生身體力行為葡語文化“請進來”、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貢獻。
沈友友認為,中國澳門可以成為面向葡語國家的“東學西漸”試點,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希望能夠通過文學翻譯讓葡語世界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從哪里來,又將往何處去”。
沈友友: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重要性日益明顯,澳門是中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很多好的工作。我相信澳門應該以葡語國家為目的地,成為“東學西漸”的一個試點。我們在這里做這個實驗——怎么能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近現代文化、中國當代文化更好地、更專業地向葡語國家傳播。
記者丨肖中仁
編輯丨林穎
主持丨曉曉
制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安然
監制丨劉軼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