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美國空軍協會在奧蘭多召開年度空戰研討會,主題聚焦太空技術如何服務民生與軍事。這次會議正值中美關系高度緊張之際。
美國空軍中將約翰·湯普森與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進行了一場爐邊談話。在討論中,湯普森向馬斯克提出一個尖銳問題:“美國如何才能打敗中國?”
當時,中美關系因多重因素持續惡化。2018年啟動的貿易戰在2020年仍未緩和。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數據,美國對中國約3700億美元商品征收7.5%至25%的關稅,中國則對約1100億美元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
經濟對抗波及全球供應鏈,雙方在制造業和出口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GDP增長2.3%,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美國GDP下降3.5%。中國出口額占全球14.7%,較2019年提升1個百分點,顯示出其經濟韌性。
科技領域是另一大戰場。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施加嚴格限制,尤其是華為。2019年,華為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其提供芯片和技術,旨在遏制中國在5G領域的領先地位。
據國際數據公司,2020年華為在全球5G設備市場占據約30%份額,領先諾基亞和愛立信。中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速發展,威脅到美國的技術霸權。
軍事競爭同樣顯著。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加快,2020年擁有約360艘艦艇,超過美國的約300艘。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部署增強了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區域拒止能力。美國則通過“自由航行”行動和與盟友的軍事合作維持影響力,但其航母戰斗群面臨更大挑戰。
此外,地緣政治分歧加劇,美國在香港、臺灣、新疆等問題上頻頻施壓,中國則以強硬外交姿態回應。這種緊張局勢為馬斯克的回答提供了背景。
面對湯普森的問題,馬斯克給出了一個簡潔卻發人深省的回答:“美國得先解決自己的內部分裂。”這一回答未直接涉及軍事或技術策略,而是將焦點轉向美國內部問題。他強調內部團結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認為一個國家若內部分裂、效率低下,即使擁有先進技術和資源也難以發揮優勢。
馬斯克未詳細闡述“分裂”的具體表現,但結合2020年美國局勢,不難理解其所指。當時,美國兩黨對立空前加劇。從2016年特朗普上臺到2020年疫情應對,兩黨在醫保、移民、財政預算等議題上爭執不斷。國會因預算僵局多次瀕臨停擺,2018-2019年度政府關門35天,成為史上最長紀錄。
2020年總統大選進一步撕裂社會,民意調查顯示,約80%的美國人認為國家正走向錯誤方向。這種政治極化導致決策效率低下,影響了美國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
馬斯克還間接提到中國的發展優勢,指出其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中國在高鐵、5G等領域的快速進步正是這一模式的體現。例如,中國高鐵里程至2020年達3.79萬公里,占全球70%以上;5G基站建設方面,2020年中國建成約71.8萬個,遠超美國的約10萬個。這種高效執行力源于政府主導的資源整合,與美國分散的決策機制形成對比。
馬斯克的觀點觸及大國競爭的本質:綜合國力不僅是技術或經濟的較量,更是體制與治理能力的比拼。美國雖在創新和軍事實力上占據優勢,但內部分裂削弱了其潛力。以國防預算為例,2020財年美國軍費達7380億美元,遠超中國的2520億美元。
不過,預算審批常因黨派斗爭延誤,導致項目執行受阻。相比之下,中國通過集中決策迅速推進軍事現代化,如航母和導彈技術的發展。
美國的政治分裂還體現在社會凝聚力下降。2020年,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席卷全國,暴露種族問題和階層矛盾。布魯金斯學會研究顯示,美國社會信任度從20世紀70年代的45%降至2020年的20%左右。這種內耗削弱了國家應對外部挑戰的動員能力。
反觀中國,其體制優勢在于高效的資源配置和長期規劃。“中國制造2025”計劃推動技術突破,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讓企業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迅速崛起。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1.7%升至2020年的2.4%,接近美國水平。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雖存爭議,但在特定領域展現了顯著成效。
馬斯克作為科技企業家,他深知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如SpaceX的火箭回收技術,源于其自由市場和企業家精神。可政治僵局可能拖累創新資源分配,例如基礎科研經費常因預算爭議縮水。馬斯克的警告實質上是呼吁美國優化體制以釋放潛力。
馬斯克回答后的幾年,中美競爭進一步加劇。經濟上,中國GDP穩步逼近美國。IMF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GDP為29.2萬億美元,中國為18.9萬億美元。
政治家預測,到2030年中國可能超過美國,分別達到33.7萬億和30.5萬億美元。貿易戰雖未平息,但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談判后關稅從145%降至30%,顯示雙方尋求有限緩和。
科技領域,美國加大投入以應對中國挑戰。2021年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撥款2500億美元支持半導體和人工智能,2022年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追加520億美元,試圖重振本土芯片產業。半導體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芯片產量占全球12%,較2020年的10%略升。SpaceX的星鏈項目進展顯著,2024年在軌衛星超6000顆,為軍事通信提供支持。
中國則持續推進技術自立。“中國制造2025”聚焦高端制造,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60%,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領軍者。5G和6G技術上,中國保持優勢,華為和中興市場份額合計超50%。軍事上,中國海軍2025年預計擁有400艘艦艇,包括3艘航母;東風-41導彈提升了全球打擊能力。美國則加速無人作戰系統研發,2024年測試的X-62A無人戰機展現了技術潛力。
馬斯克的觀點持續影響美國戰略。2025年,他被傳將為五角大樓提供關于中國沖突的簡報,雖遭否認,但顯示其在政策討論中的分量。SpaceX與軍方合作深化,2025年獲2億美元星盾項目合同。他的“內部團結”理念促使美國反思體制改革,如簡化審批流程以提升執行力。
中美關系在競爭中夾雜合作。2024年雙方在氣候領域推動甲烷減排峰會,但地緣政治摩擦未減。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擴大影響力,美國則強化印太戰略。兩國競爭的未來取決于各自應對內部挑戰的能力。
馬斯克的回答雖深刻,卻有局限性。他未提供具體解決方案,僅指出問題所在,這可能讓期待策略性建議的軍方失望。此外,他對中國體制優勢的暗示過于簡化,未提及其潛在問題,如創新活力可能受限、資源分配效率不均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專利申請量為59.7萬件,中國為149.5萬件,但美國在基礎研究和顛覆性創新上仍具優勢。
不過,馬斯克的洞見仍有啟發意義。大國競爭不僅是硬實力的較量,更是軟實力的比拼。美國若能緩解政治對立、提升決策效率,或將更好發揮其創新和資源優勢。中國則需在體制優勢外,增強原創性創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馬斯克的回答提醒雙方,內部治理是外部競爭的根基。
未來,雙方勝負取決于如何平衡內部改革與外部博弈。美國需提升團結與執行力,中國則需在效率之外尋求創新突破。這場競爭的關鍵在于,誰能更好優化自身體系以應對全球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