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大同“護佛”路
(摘自《天生我才:馮驥才傳》,杜仲華著,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9年清明前夕,"寒食清明之鄉"山西介休境內的綿山,春寒料峭,雨雪飄灑,云煙氤氳。一派"人間仙境"中,盛裝的山民載歌載舞,歡迎前來參加"第二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的馮驥才一行。盡管頭發和衣衫均已淋濕,馮驥才卻始終面帶笑容,心中無比暢快。因為在清明節的故鄉,他體驗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境。
半年前,他剛從遭遇地震浩劫的北川搶救羌族文化歸來,便初登綿山,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對當地發現的神佛造像進行搜集、整理、斷代、編制數據庫;又聘請攝影師入山拍攝,由他主編、中華書局出版,一部關于綿山神佛造像的大型精美圖典得以問世。
馮驥才在綿山“清明文化論壇”上做主題發言。
4月3日上午,馮驥才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專家一起,參加了隆重的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并在其后的"第二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上作主題發言,闡述了中國傳統節日淡化的原因及應對措施。翌日,大型圖典《綿山神佛造像上品》舉行隆重首發式。4日,馮驥才在山西省副省長陪同下,考察了新發現的綿山大佛風景區。其后前往大同,5日與大同市長及雕塑界專家曾成鋼、孫振華、景育民等一起,為將大同打造成"中國雕塑之都"出謀劃策。
馮驥才與綿山仿佛有一種天然的緣分。
"一個作家出身的人,有一種特殊的愿望:與大地上的名山或江河產生某種聯系,比如肖洛霍夫與頓河,馬克·吐溫與密西西比河,黃公望與富春山等。一個作家和藝術家對大地山河的情懷,其實就是一種緣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這片氣候干燥的黃土地上,居然有綿山這樣一個云煙縹緲、紫氣蒸騰、綠樹蔥蘢、清泉淙淙的妙境。更未料到山上還有諸多神佛造像,數量之大,造型之美,技藝之高,令他驚愕。不少造像即使放進中國美術史中,也堪稱上品。尤其是云峰寺的明王殿內,不足3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供奉著明代塑造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羅漢武士等彩塑68尊,展現了佛天無限開闊的世界,充滿瑰麗的想象和張力。在鎮國寺,歷代高僧修成正果圓寂后保存下來的"包骨真身",更被他稱為"活著的木乃伊"——"埃及金字塔下埋藏的幾千年前法老的木乃伊,徒具形骸,而'包骨真身'仍帶著佛教終極追求的體驗,更具震撼力。"
山西的煤老板中,有這樣一位企業家,靠做焦炭生意起家,卻沒有走他人的老路,而是將目光投向綿山的旅游文化開發。當時,他并不知山中有"寶",上山后才發現廢棄的古廟和荒草亂石、殘垣斷壁間竟暴露出許多尚未完全損毀的神佛造像,頓生愛憐之意,于是邀請專家學者一起翻山越嶺,訪問僧民,尋蹤覓源,歸納整理后集中保護起來。為此,他還成立了一個綿山文化研究院,歷時十載,終見眉目。尤其去年遇上馮驥才之后,更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僅僅半年間,便將綿山之"寶",一一收入典籍,相當于建立起一個綿山文化檔案。
馮驥才在太原參觀蒙山大佛。
首發式上,老專家劉魁立動情地說:"這些神佛造像是古人留給后世的歷史密碼,如今破解任務落到馮驥才身上,既是機緣巧合,又是歷史的必然。"
"這本畫冊可謂綿山文化保護的一個范本,同時又是一個民間企業家的范本,"馮驥才意味深長地說,"在文化界眼皮底下沒被發現的,企業家首先發現了,保護了,700多尊精美造像啊!如果他不保護,豈不也換成錢了嗎?那么,什么是我們企業家的價值觀呢?可能我們對他的認識有些錯位。我們通常認為,他是個千萬富翁、億萬富翁,這個說法今天已過時。我們的企業家還很有文化眼光,很有精神追求。我覺得世界上一定有一種東西比金錢更寶貴——凡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都比金錢更寶貴!"
他在表述這一觀念時,全場爆發出一陣由衷的響亮的掌聲,鼓掌人中不僅有專家學者、媒體記者,也有來自尼泊爾、斯里蘭卡、越南等國的駐華使節。這是一種人類的普遍認同,值得每個人深長思之。
告別綿山,他又來到大同。大同,一千多年前曾是北魏的都城,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云崗石窟,此外還有上華嚴寺、下華嚴寺、九龍壁等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2處。
"很少有一個城市有這么巨大的文化財富,這是大同的驕傲。"馮驥才說。其中,云崗石窟和一些寺廟、古墓隨葬品中,布滿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精美雕塑,總數多達十幾萬件,這或許也是他與該市市長,擬將大同打造成"中國雕塑之都"的原因吧!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特色是什么?"馮驥才自問自答道:"一個城市最深刻的特色,在于人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比如三大城市中,北京是精英文化、上海是商業文化、天津是市井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京的水土一定是養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老舍這些文化精英的;上海養張愛玲、養旗袍、養電影和周璇;天津則創造了馬三立、駱玉笙這樣的文化代表。我還講過小沈陽,他是東北民間藝術的代表,但如果全國都談小沈陽,那將是中國文化的沙漠化……"
馮驥才在大同考察文物古跡。
馮驥才認為,最深刻地進入大同文化集體性格的,離不開北魏的DNA,而且已滲透到大同人的心里和血液中。北魏以來創造了大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其他地方無法匹敵的就是雕塑。他建議,一、建立大同文化遺產數據庫;二、將大同的雕塑石刻搜集整理,編輯成系列圖典,向世人尤其是年輕人展示;三、將城市改造與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將歷史環境、文化遺存重新整理改造,把一個個陳舊的、蒙滿歷史塵埃的文化遺存,從幾乎被遺忘、帶有失落色彩的狀態中解救出來;不是商業性地喬裝打扮,而是真正重現千年的文明之光,使之薪火相傳,這是我們神圣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在對山西的文化保護感到滿意的同時,馮驥才也對山西本土文物的流失憂心忡忡。
他曾逛過山西人在北京附近的李家營和高碑店開辦的古玩店鋪,在一個市場上,擺了滿地的煙袋、帽盒和油燈,令人眼花繚亂。他回顧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產生古玩市場以來,最初是倒騰金銀細軟、官窯瓷器,然后是名人字畫、紅木家具,老房里零七八碎的生活用品,直到賣窗戶門和柱礎石礅時,老房子也就快拆完了。由于我們很長時間沒有嚴格的文物保護法,許多文物外流了,讓外國人買走了。過去說,"地下文物在陜西,地上文物在山西",但經過文物販子地毯式的搜索,我們流失的文物遠比保護下來的文物多,這是值得認真反思的。"所以我想在山西呼吁一下:多把老祖宗的東西留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吧!有心人、有錢人多為山西留點東西吧!不要一到山西看到的都是舶來品,把我們土地里的含金量、文化濃度表現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