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曾用一句“逗你玩”逗樂幾代人的相聲名家,竟以一種令人唏噓的方式謝幕。據網上流傳的視頻看,楊少華在去世前12小時,曾被推到35℃的烈日下參加開業剪彩,身形瘦削如紙,面部發黑。
去世前3小時,他的賬號還更新了一條帶貨視頻,鏡頭里他咬著淀粉腸,眼眶泛紅,兒子在一旁自顧自吆喝賣貨,對他的難受表情視而不見。
從“相聲大家”到“帶貨工具”,從舞臺上的從容到鏡頭前的木然,楊少華晚年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唏噓。
當“兒子們榨干了老爺子最后一口氣”的罵聲刷屏時,不僅是后代“吸血”的批判,還有對難以“體面老去”擔憂。
藝術家淪為“流量工具”
楊少華的名字,曾與相聲界的黃金時代緊密相連。
楊少華少年時拜郭榮起為師,中年時與馬志明搭檔創作出《地理圖》《夸住宅》等經典作品,晚年憑借《楊光的快樂生活》里“楊豐年”一角家喻戶曉。
那時的他,在舞臺上往那兒一站,一個眼神、一句臺詞,就能讓觀眾笑中帶淚,楊少華身上有著老一輩藝術家的從容與通透。
然而本該是盡享天倫之樂的后半生,楊少華卻變成一個“流量工具”。
他的社交賬號叫“楊爺爺的快樂生活”,這不僅是蹭了《楊光的快樂生活》的熱度,也諷刺了起這個名字的人,楊少華真的快樂嗎?
當然是真正的快樂。
每一場直播,每一個視頻,楊少華永遠都在帶貨。從飲料到干果,甚至連他沒牙的嘴都成了“軟廣道具”。當他的兒子舉著零食問“好吃嗎”,楊少華皺著眉還沒有做成任何舉動,鏡頭便切到了下一個產品。
楊少華的孩子完全將他當成騙取網友信任的工具,無時無刻不在榨取楊少華最后一點價值。
7月9日上午,94歲的楊少華坐在輪椅上被推到烈日下,周圍人忙著與現場觀眾打招呼,沒有一個人想著給他撐一把傘。
楊少華就像那種利用完隨便丟棄在一別的“工具”,有在場路人拍下楊少華當時的狀態,他低垂著頭,皮膚被曬得發亮,整個人看著有些昏昏沉沉。
然而該商家發文時還宣稱“狀態挺好”,直到下午楊少華去世的消息傳來,這段視頻才被匆匆刪除。
更刺眼的是楊少華生前最后的帶貨視頻。
畫面里,楊少華嚼著淀粉腸,表情痛苦得像在吞咽玻璃喳,兒子卻在一旁興奮地呼喊網友購買,絲毫沒注意父親的痛苦,也許他的兒子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該視頻最終因被網友的謾罵而刪除,但轉載的畫面還是進入大眾眼中,讓人不禁感到難過,一個喪失了話語權的老人,被親情裹挾著成了直播間里會喘氣的“人形立牌”。
楊少華的名氣成了家人吸血的“流量工具”,他瘦弱的身體也成了打向網友的“同情牌”,楊少華直到死亡都在被他的家人榨取最后一滴血。
流量狂潮里的“老人困境”
楊少華的遭遇并非孤例。在流量經濟席卷的當下,“老人帶貨”早已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打開短視頻平臺,總能刷到步履蹣跚的老人被架到鏡頭前,在子女的催促下說“家人們買它”,身患重病的老人強撐著精神,配合著完成一場“感人肺腑”的直播。
甚至有些已經失去表達能力的老人,僅僅因為“有辨識度”,就被日復一日地推到鏡頭前,成為子女的“流量密碼”。
越來越多的老人生活在鏡頭下,老年人被資本與流量裹挾著逐漸成為一個“可變現的工具”,他們的年齡、健康狀況都被換算成了等價的貨幣。
楊少華的老年生活讓“如何體面的老去”成了大部分的焦慮,衰老和死亡反而變得不那么可怕,老后被家人當作“資源”分配,榨干最后一點價值才是真正的噩夢。
有人就說:“我又不是明星,不會有人看的。”然而網絡上有多少“網紅爺爺和奶奶”在此之前不是一名普通人呢。
生病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出鏡,沒病的老人坐在破房子中,并配上煽情的文案直播賣貨,這一畫面早已屢見不鮮了。
起初他們可能是自愿出鏡,想為自己的后代留下一星半點的財產,但到了最后高強度的鏡頭生活,凌晨兩點還在直播的身影是否還是自愿呢。
有人說“這是家事,外人不該干涉”,但當“家事”突破了人性底線,就成了公共議題。
楊少華的賬號有百萬粉絲,他的帶貨視頻有千萬播放,這意味著他的晚年被暴露在公眾視野里,他的遭遇早已不是私人領域的事。
公眾的批評本質上是在捍衛一種價值觀,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老人都不該被當作工具,體面老去,是每個生命都該擁有的權利。
94歲的楊少華終于可以“清靜”了。愿他在另一個世界能找回屬于“楊少華”的尊嚴,而不是誰的“帶貨工具”。
信息來源:楊少華訃告發布:因病搶救無效逝世!其子賬號1000多個視頻已不可見
2025-07-10 11:07·瀟湘晨報·晨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