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稀土管制外,2024年,我國曾對另外一項關鍵礦產銻,同樣下達了管制命令。
但令人沒想到,在中方的嚴格管控之下,居然還是有數千噸的銻氧化物運往了美國。
而站在背后的“幫兇”,竟然是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國家:泰國和墨西哥。
在短短數月內,一共有3834噸銻氧化物,通過泰國和墨西哥送達美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過去三年的總和。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兩國根本沒有完整的銻產業鏈,甚至連冶煉廠都剛剛復工。
那么問題來了,這批銻究竟從何而來?美國又是如何瞞天過海,躲過中國的出口管制?
事實上早在幾個月前,國內有關部門已經察覺出不對勁,從中國的出口數據來看,本不應大規模出現在出口榜單前列的泰國和墨西哥,突然異軍突起。
這兩個國家,過去連前十都擠不進去,如今卻卻一躍成為前三大買家。
更詭異的是,泰國和墨西哥國內僅有一座銻加工廠,連制造都說不上,更別提大規模出口。
墨西哥的這家工廠,還是在今年4月才重新點火復工,在此之前一直處于停擺狀態。
那么這幾千噸的銻氧化物,是從哪兒冒出來的?答案很簡單,這根本不是出口,而是轉口。
換句話說,美國在明知不能直接從中國采購的情況下,選擇通過第三國打包轉運,貼上新標簽,以規避中國的出口限制。
這種做法,不僅挑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底線,更在全球供應鏈中埋下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
2024年12月,中國商務部重磅出手,明令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三種關鍵材料,這一禁令不再設緩沖期,從公告之日起立即生效。
美國雖然表面強硬,但內心其實焦慮不已,他們自己并非沒有資源,鍺儲量甚至位居全球第一,但問題在于,美國的資源開采和冶煉成本極高,產業鏈早已空心化,重建過程耗時耗力。
為了維持供應,他們只能靠第三國轉口的投機方式續命。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美國除了通過第三國搞小動作,實際上也能直接從中國帶走少量鎵。
根據觀察者網報道,有美企負責人直接坦誠,自己每月都能從中國買到大約200公斤鎵,其實原本想要的是每月500公斤,但因為害怕被查,從而降低了數量。
由此可見,盡管我國已經下達禁令,但還是有個別企業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的向美國出口,有專家更是評價稱,中國公司在規避法規方面非常有創意。
這句創意背后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而中方也毫不含糊,再次重申,任何試圖通過轉運方式規避出口管制的行為,都將追責到底。
但讓人擔憂的是,除了鎵鍺銻的管制收到挑戰外,中國在稀土和另外一種關鍵礦產鎳,也雙雙受到挑戰。
6月底,面對特朗普設下的貿易談判最后期限,印尼突然轉向,主動邀請美國共同開發鎳礦資源。
這看似是一場正常的產業合作,實際卻是一次示好的表態,印尼拿著中國出資建設的鎳礦項目,轉身投向美國,儼然成了過河拆橋的經典范例。
要知道,印尼的鎳礦產業,從資源勘探到冶煉加工,幾乎都是靠中國企業的投資和技術支撐起來的。
如今卻在美方壓力下,把中國種下的花,送給了特朗普這尊大佛。
面對印尼的搖擺,中國沒有沉默,對印尼出口的不銹鋼產品征收超過20%的反傾銷稅,并明確反制期限長達5年。
要知道,不銹鋼的生產極度依賴鎳,這無異于從源頭上對印尼的鎳出口打出組合拳,中方的態度明確,不允許任何國家以犧牲中國利益來換取美國的關稅豁免。
另一方面,特朗普一方面高調推動四國稀土聯盟,試圖打造去中國化的供應鏈。
但問題是,就算聯盟成立,他們也沒有中國這樣的精煉能力和產業規模,就算挖到了礦石,最后還是得運到中國加工,這就是現實,誰也繞不過去的現實。
不得不說,美國的算盤打的實在是太響了,一邊他們高喊去中國化,一邊卻依賴中國資源,維系自己的技術優勢。
尤其是鎵、鍺、銻這些關鍵元素,不僅可以用于半導體、通信設備,更是軍事裝備不可或缺的材料,美國的五代機、雷達系統,甚至電磁武器,都繞不開這些來自中國的元素。
但從2023年底到2025年中,短短一年半時間,圍繞中國關鍵礦產資源的博弈已經從政策層面,蔓延到了全球產業鏈的深處。
中國出招、世界側目,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全球的神經,而其中最深刻的教訓,就是沒有中國,就沒有穩定的關鍵原材料供應鏈。
中國不是不講規則,但絕不會允許規則被利用。
針對第三國轉口、夾藏走私等擦邊球,中國已經出手,對不講誠信、背信棄義的國家,中國也已亮劍。
未來的礦產博弈還將持續,但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中國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