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新能源車火得不行。
走在大街上,不夸張地說,十輛車里有4輛都是電車;
論壇里、社交平臺上,也幾乎一邊倒在夸——開著省錢、配置拉滿、智能化體驗甩油車幾條街。
我也動心了。
想著市區通勤方便、省電比省油靠譜,智能座艙聽著就高級——
于是乎,半年前,也跟風買了一輛。
但買了以后才發現,很多優點的的確確存在,但也并沒想象中完美….
說白了,太多人把它當成了萬能鑰匙,但實際并不適合所有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新能源車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是很多人沒提到的?
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去好好聊聊這些“反面經驗”——
如果你也在考慮買電車,一定要看完!
說“不確定”,并不是說你一定會遇上“充不上電”那種極端情況——
而是說,理論上充得飛快,實際體驗卻經常打臉。
比如很多車宣傳“20%充到80%只要12分鐘”,但真到了現場,能半小時走人就算不錯了。
至于為啥會這樣?
不是車企虛標,而是影響充電速度的因素,實在太多太雜了。
先說樁本身,雖然都叫“快充”,但很多樁的功率只有120kW左右。
你車支持5C又怎樣?樁不給力也白搭。
就算遇到超充樁,也不代表能充滿速。
有可能隔壁有車在充電,給你分流了;也有可能國網負荷大,整個充電站目前的功率額度就很低…
最后的實際體驗往往是:
多數時候在120kW徘徊,能上200kW算運氣好;有些地方,甚至只有60kW的老樁。
所以,提醒大家,買車千萬別被“高倍率快充”忽悠了。
說白了,寧選“700km+3C充電”,也別選“600km+5C”那種靠參數堆出來的噱頭車。
因為前者,你是真的更能跑,大部分充電樁都能拉滿;
而后者呢?很難遇到跑滿功率的情況。
退一萬步說,就算功率真能跑滿,5C比3C也就快個8分鐘——沒那么大的意義。
所以,目前買新能源車,續航為王,快充看得見就好,別太信參數表。
說白了,不要以為買了“既能加油、又能充電”的車,就能左右逢源、高枕無憂。
現實往往會變成——兩邊都能用,結果兩邊都不夠好。
先說用油。
看起來跟燃油車差不多,實則體驗差不少。
特別是增程車,為了發電,還得多一道“把油轉成電”的工序:
不光噪音大、震動也明顯,開起來遠不如傳統油車順暢。
再說充電。
不少人買“可油可電”,是沖著“通勤用電、省錢又安靜”來的。
但你真想把它當純電車開,問題就來了——
電池小、功率低、充電慢,不能焦慮不但沒解決,反而變本加厲。
拿我的朋友來說,開了個增程車,每次出遠門都得反復糾結:
這段路找不找樁?燒油吧不舒服,充電吧又慢……
結果開下來,既沒有電車的爽感,也沒有油車的踏實——體驗始終卡在“將就”這個詞上。
所以別再把“可油可電”當成什么神仙配置了。
它不是萬能鑰匙,它只是個“過渡解法”。
真正重要的,是搞清楚你自己的用車場景。
別圖全能,最后反而會全部落空。
簡單點說就是:殘值率太低,跌得太快。
你買的時候科技感拉滿、配置爆炸,開著倍兒有面兒;
可真到你想賣車的那一刻,才發現幾乎沒人愿意接手——
別說保值了,有時候連個“體面的出手價”都沒有。
就拿我自己的車來說,才開了6個月,去二手平臺一查,價格直接打了7折。
還有個朋友,2023年12月買的熱門車型——
現在去問行情,二手收購價直接砍了一半,看著都肉疼。
而且這還不是個例,而是整個行業的通??!
至于說為啥會這樣?
很簡單:技術迭代太快,今天買的是“旗艦”,明天就成“舊版”;
車企自己還不斷降價、推新款,連自己都在“內卷”,消費者當然不敢買二手。
至于電池健康問題,就更讓人頭大。
你說電池沒衰減,人家也不信;
哪怕只跑了一萬公里,很多人看到“二手電車”三個字,第一反應還是:算了吧。
所以,新能源車是你買的時候“你挑它”,賣的時候“它挑你”。
你花幾十萬買回來的“未來感”,半年后可能只剩一組讓人沉默的數字。
所以如果打算買新能源車,建議你想清楚:
要么就打算長期持有,貴點也無妨;要么就干脆買個便宜的,開得起也賠得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