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臺灣問題成為全球聚光燈下的焦點。權威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對臺強勢施壓下,臺灣“邦交國”已跌至13個,島內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比例逆勢上揚至56.8%。
臺海局勢愈發明朗,統一后的管理配備與人才激勵話題,引發島內外熱議。臺灣統一后的班子怎么配,關乎兩岸百年大計。
大勢已成,班子如何“定盤”?
美軍印太司令部中期報告顯示,中國海空軍現代化速度全球罕見。2024年大陸連續多輪“聯合利劍”軍演,東風導彈、航母編隊、無人裝備輪番亮相,臺當局被逼入絕境。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兵棋推演指出,美日臺三方即使聯手,三周內難擋解放軍推進,臺軍損失慘重。
美軍在臺海影響力持續下滑。美國國防部承認,印太兵力分散,補給線過長,島鏈戰略“力不從心”。臺北政壇內部評估報告認為,美國在臺海問題的實際介入力度正急劇減弱,臺灣當局只能被動應對。
島內自救方案頻出。2024年臺當局提出“不對稱作戰”,大力研發無人艇、無人機,強化衛星通信,試圖用技術創新縮小與大陸的差距。
中信造船“奮進飛魚號”無人艇、中山科學院各型無人機、與歐美公司簽約獲取高分辨率影像與衛星通信,成為臺軍防御新支柱。
解放軍反制手段快速升級。反無人機系統、電子戰、遠程火箭炮聯動,技術壁壘極高。臺軍“新打法”屢遭實戰考驗,難以突破大陸天花板。臺灣軍費雖有提升,但與大陸相比僅為十分之一,“以小搏大”成效有限。民間對軍費上升和生活壓力不滿,社會分化加劇。
大陸綜合施壓
2024年至今,大陸經濟、外交、軍事三重壓力持續加碼。經濟手段上,持續實施對臺制裁,壓縮臺灣經濟空間。外交領域,大陸在聯合國及多邊場合多次強調“一個中國”,臺灣“邦交國”數量持續減少。國際金融機構2025年6月最新分析認為,大陸對臺綜合施壓已讓臺經濟增長預期降至3.2%以下,企業出走潮明顯。
軍演層面,“聯合利劍2024B”成為轉折點。多批次軍艦、戰機編隊包圍臺灣本島,演練全島封鎖和聯合打擊。大陸信息與網絡攻防能力進一步提升,臺灣社會輿情受大陸影響加深。“無聲利劍”軍演、“蟒蛇戰略”經濟封鎖、網絡滲透多管齊下,臺當局決策空間不斷壓縮。
兩岸關系理論界普遍認為,統一已進入不可逆階段。大陸政策主軸清晰:不排除武統,更強調綜合手段“軟硬兼施”,爭取最大程度實現和平統一。6月全國社會調查,島內對大陸“和平統一”表態認同率創歷史新高,青年群體態度轉變明顯。
統一后班子如何配備,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馬英九公開呼吁兩岸和平民主統一,被認為是“臺海定海神針”。輿論普遍建議,馬英九可在統一后享受正部級待遇,不僅是褒獎,更是樹立“正能量引領”的激勵機制。
洪秀柱(國民黨前主席)因長期鮮明支持統一,被認為具備“民族和國家認同”的關鍵條件。她多次公開主張,統一事業重在代際傳承,青年要成為新臺灣的管理主力。洪秀柱年齡已高(77歲),不適合一線主政,但其理念將成為班子核心指導思想。
邱毅被輿論推為“統派急先鋒”,以細致剖析和實際操作能力著稱。6月,他在公開場合列出統一進程八大潛在難點:法律、教育、選舉、國際、利益、政黨、文化、民粹,主張班子成員必須具備實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未來班子中,類似邱毅風格的“實干派”將成為骨干力量,特別是在教育、宣傳、法治領域。
新一代管理者將以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為“硬核標準”,吸納更多青年才俊。5月,大陸與臺灣多所大學聯合舉辦“統派青年菁英論壇”,明確提出“理念傳承+實戰能力”雙輪驅動。新班子成員需兼具實際問題處理能力和群眾動員能力,推動臺灣社會深度整合。
“正部級待遇”與激勵體系
給馬英九等愛國者“正部級待遇”,不僅是對個人的獎勵,更是統一后臺灣社會認同體系的核心一環。此舉為所有支持國家統一、曾經有突出貢獻的臺灣公職人員設立鮮明榜樣,通過制度化激勵撬動島內“民族共同體”認知。
6月,臺灣省政協籌備組發布“干部激勵與管理體系建議”,提出“正部級待遇+終身榮譽+社會引領”三位一體模式。
從制度設計上,建立統一后干部任用、培養、激勵、退出的完整鏈條。社會各界廣泛討論,認為長遠看有助于引導島內主流價值觀轉型。
島內專家普遍認為,制度激勵將倒逼更多青年、社會賢達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對老一代“統派”,則是對其歷史貢獻的充分肯定。
政策層面將以“分類分層”原則,既保障老干部權益,又為青年骨干提供晉升通道,激發新臺灣的治理活力。
統一后的治理模式
新臺灣治理模式將以“愛國者為核心”,吸納理念先進、能力突出的青年才俊,形成“老中青”三代同堂的治理結構。洪秀柱、邱毅、馬英九等人作為“精神旗幟”,其理念和實踐經驗在青年干部中持續發酵。
統一后臺灣社會治理將重點解決兩大難題:一是“臺獨”殘余勢力的軟阻力,二是島內民眾國家認同整合。班子成員需有能力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結構,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強化法治、教育、宣傳、經濟、社會保障等議題。
臺灣省未來管理體系將吸納大陸先進治理經驗,實行“分級授權+問責制”管理。2025年6月,大陸多部門研究成果指出,臺灣地區行政與經濟管理有必要與國家治理體系深度對接,實現制度、政策、服務的全面融合。
統一后的第一要務,是“臺獨”清零工程。政策層面,重點剔除不穩定因素,留用支持統一、有民族認同感的人才。洪秀柱多次強調,青年要成為社會重組和價值重建的主力軍,理念與行動并重。
參考資料:
中國臺灣網:2025-07-09 22:45:國臺辦:民進黨搞多少“演練”都改變不了“臺獨”必敗的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