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7月10日電 綜述|阿拉伯國家人士期待阿中農業科技合作結出更多碩果
新華社記者柳偉建
“從播種到采收”全流程無人化管理、科技賦能突破“南魚北養”難題、智能伸縮防護棚實時應對天氣變化……在陜西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一幕幕高科技場景讓遠道而來的阿拉伯國家賓客贊嘆不已。
“這里無土栽培的薄荷無論觸感還是味道都與天然生長的沒有差別,太神奇了!”摩洛哥憲政聯盟婦女委員會主席娜賈特·西姆感慨。她說,在摩洛哥,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薄荷,薄荷茶更是被當地人譽為“國飲”。但這些年來,受氣候變化特別是降雨量減少的影響,摩洛哥的薄荷種植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
同時擔任摩洛哥經濟社會環境理事會成員的西姆表示,摩部分產業如草莓近年來已開始無土栽培種植,但該技術尚未在全國大范圍推廣,此次考察讓她親眼目睹相關技術的成效。她希望未來中國和摩洛哥能在該領域加強合作,尤其是在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等方面。
日前,參加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的阿拉伯國家來賓們應邀前往陜西省楊凌示范區考察,實地感受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脈絡。
毛里塔尼亞進步力量聯盟媒體事務負責人穆罕默德·西德在考察期間告訴記者,毛常年干旱少雨且大部分國土被沙漠覆蓋,適合農業種植的土地面積少,因此對農業科技依賴程度深。毛里塔尼亞和中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歷史較長,中國水稻種植技術于上世紀引入毛里塔尼亞,為毛如今實現水稻基本自給自足作出貢獻。
西德表示,毛中近年來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中非綠色技術公園毛里塔尼亞示范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國在生態保護、綠色農業等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值得包括毛里塔尼亞在內的廣大阿拉伯國家借鑒和學習。
2022年12月,中國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其中就包括糧食安全共同行動和綠色創新共同行動。近年來,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不斷深化農業技術合作,雙方在農業技術轉移、聯合研發、能力建設、人員往來等方面交流密切。目前,中阿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已在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等多個阿拉伯國家示范運營,取得成果。
“受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阿拉伯國家正加速在農業領域的綠色轉型。中國在該領域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是有關國家優先考慮的合作方。”埃及前總理埃薩姆·謝拉夫在參訪期間告訴記者,“我們有理由相信阿中農業科技合作會在未來結出更多碩果”。(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