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種”出人血清白蛋白,這項全球領先的技術突破,正將一家虧損的生物醫藥企業推向科創板IPO過會的聚光燈下。
2025年7月1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會議傳來消息: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IPO申請成功過會。這標志著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后,首家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成功闖關資本市場。
招股書顯示,禾元生物計劃募資24億元,保薦機構為國泰海通證券。科創板第五套標準要求企業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禾元生物憑借其全球領先的水稻胚乳細胞重組蛋白表達技術,成為新政后首家過會企業。
水稻田里的生物制藥
禾元生物的核心技術堪稱一場生物制藥領域的“農業革命”。這家公司建立了國際領先的水稻胚乳細胞生物反應器表達體系,包括兩大技術平臺:水稻胚乳細胞高效重組蛋白表達平臺(OryzHiExp)和重組蛋白純化技術平臺(OryzPur)。
這一技術的神奇之處在于:科學家們利用水稻作為“制藥工廠”,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讓水稻種子在生長過程中合成人血清白蛋白。目前,該技術平臺已實現每公斤糙米產出20-30克人白蛋白的高表達水平。
對比傳統的原核細胞或其他真核細胞表達技術,這一植物源表達系統具有多重優勢:更加安全、成本更低、環境更友好。
在純化技術方面,禾元生物更是實現了驚人突破——能將重組人白蛋白的純度提高至99.9999%以上,遠超藥典標準。
打破60%進口依賴的國產替代
人血清白蛋白市場前景廣闊。據預測,中國人血清白蛋白藥物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增長至570億元。
禾元生物有望在這個巨大市場中分得重要份額,其技術的市場價值,在國內人血清白蛋白市場的嚴峻現實中更加凸顯。
2020年,國內人血清白蛋白治療藥物市場規模已高達258億元人民幣。然而,國內產能長期受限,供應緊張,進口依賴嚴重。進口產品長期占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關乎國家戰略安全。
禾元生物的核心產品HY1001(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國內II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其已達到主要和次要臨床研究終點,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
2024年9月,該產品的藥品上市許可申請獲得受理,預計將于近期獲批上市。獲批適應癥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癥”,這將是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
從10噸到120噸的跨越
產業化能力是生物技術公司的另一道門檻。禾元生物已經建成商業化規模的年產10噸OsrHSA原液及制劑cGMP智能化生產線,并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
更令人矚目的是,公司已于2024年9月開工新建年產120噸OsrHSA原液cGMP智能化生產線及其相配套工程設施,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
目前,這個產業化基地建設已進入內部施工關鍵階段,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將于7月啟動,預計8月底完成“三通”工程,計劃于2026年正式投產。
在銷售渠道方面,禾元生物已與國藥控股、貝達藥業等多家渠道廣布的藥品經銷商簽訂經銷協議,完成了全國30余個省市區域的銷售網絡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貝達藥業及其關聯方直接持有禾元生物9.02%的股份,形成了緊密的產業聯盟。
三年虧損4.8億的背后
招股書呈現的財務數據,揭示了生物醫藥創新的高昂代價:
2022年至2024年,禾元生物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339.97萬元、2426.41萬元、2521.61萬元。同期,公司凈利潤分別約為 -1.44億元、-1.87億元、-1.51億元。
虧損的背后是持續的研發投入。最近三年,禾元生物累計研發投入高達3.86億元。2022年至2024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1億元、1.59億元和1.67億元。
截至2024年底,禾元生物員工總數178人,其中研發人員122人,占比高達68.54%。這樣的人員結構配置,凸顯了公司的技術驅動屬性。
商業化前景的三大質疑
然而,在技術光環背后,禾元生物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
1、全球監管壁壘高筑。迄今為止,美國FDA未批準任何植物源重組蛋白藥物,歐洲EMA也僅有個別案例通過審批。這種監管態度為禾元生物的國際化道路蒙上濃重陰影。盡管公司聲稱其產品安全性有保障,但全球藥監部門的保守態度構成了實質性障礙。
2、專利訴訟懸頂。2020年,美國Ventria Bioscience公司對禾元生物提起專利訴訟。雖然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核心技術不存在糾紛,但也承認訴訟結果的不確定性可能“對公司未來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相關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3、商業化驗證空白。招股書申報稿中坦言,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技術尚缺乏商業化驗證。目前全球范圍內沒有利用水稻胚乳細胞生物反應器生產的人用藥品上市,其產業化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禾元生物至今未實現產品大規模銷售,主要收入依賴技術授權與服務,2022-2024年三年累計虧損超4.8億元。
高管離職與股權代持疑云
禾元生物的內部管理問題同樣引發市場擔憂。
1、核心高管蹊蹺離職。
2024年3月,禾元生物科研項目副總監、核心技術人員余文卉因個人家庭原因離職;同年9月,年薪97.5萬元、手握30萬股激勵股份的副總經理劉利在IPO關鍵期突然辭職。百萬年薪與即將兌現的股權溢價都未能留住核心骨干,團隊穩定性遭受重大打擊。
2、股權代持“羅生門”。
禾元生物在歷史沿革中,股權代持頻發且關系盤根錯節。2006年公司成立時,創始人楊代常、柏才元尚在武漢大學任職,二人分別委托親屬及學生代持股份。
2009年增資過程中,楊代常代持肖剛、何運華、蘇學騰等多人股份;柏才元則同時扮演被代持人和代持人雙重角色。
3、敏感股東隱身幕后。
最受質疑的是,國企黨員領導干部蘇學靈在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間通過層層代持成為公司股東,而當時其正擔任惠州市水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此舉明顯違反《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雖然后續其將股權轉給親屬,但代持動機與合規性存疑,埋下權產糾紛隱患。
監管拷問:上市委的三重質詢
在7月1日的上市委會議上,監管層對禾元生物提出了尖銳問題,直指公司核心風險。上市委首先要求公司說明重組蛋白表達平臺和純化平臺兩項核心技術的先進性及具體數據的可靠性,直接指向技術真實性和可持續性。
其次,上市委要求禾元生物結合HY1001與人血清白蛋白競品在療效、適應癥、市場接受度、價格、成本等方面的差異,說明其市場空間測算是否合理,以及預計2027年實現盈利是否審慎。特別是對“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產能設計及消化措施提出質疑。
最后,上市委要求公司結合藥用水稻育種、種植、收割、倉儲、運輸、加工、廢渣處理各環節的操作標準,說明確保藥用水稻生產使用安全合規的具體措施,以及是否存在對公司持續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風險。
這些問題直指禾元生物從技術到生產再到經營的全面風險管控能力。
24億募資背后的豪賭
面對諸多挑戰,禾元生物此次IPO計劃募資24億元,其中約16.58億元用于重組人白蛋白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約6.42億元投入新藥研發項目,1億元補充流動資金。
目前,禾元生物已建成商業化規模的年產10噸OsrHSA原液及制劑cGMP智能化生產線,并已于2024年9月開工新建年產120噸OsrHSA原液cGMP智能化生產線。這一產能擴張計劃相當大膽。
禾元生物在招股書中預測,隨著核心產品獲批上市,公司未來收入有望大幅提升。但市場分析人士擔憂,如果HY1001未能如期獲批,或者市場接受度不及預期,如此龐大的產能將成為公司的沉重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禾元生物在2022年末遞表時原計劃募資35.02億元,此后調整至24億元。這一調整反映了公司對市場接受度的謹慎判斷,但24億募資規模對于一家尚未有產品上市的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場高風險賭注。
清揚君點評:
科創板的大門向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開啟,禾元生物作為第五套標準重啟后的首家過會企業,站在了聚光燈下。然而科創板IPO過會只是起點,植物源重組蛋白藥物的商業化之路,才剛剛踏入真正的險灘。
技術創新的價值不僅在于專利數量或實驗室數據,更在于能否經得起市場與監管的雙重檢驗。在資本熱情與技術理想之間,禾元生物仍有一段艱難的產業化之路要走。
圖源:禾元生物官網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