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持續超過三年,烏克蘭局勢日益嚴峻,軍隊接連失利,兵員損耗迫使征兵年齡下探至18歲,甚至出現了全女性戰斗部隊。
2024年7月3日,俄羅斯發動第四次大規??缇尺M攻,哈爾科夫方向戰局驟然緊張,烏軍高層高度關注前線動向,但部分女兵卻在前線飲酒,甚至被俄軍俘獲。
烏克蘭還能撐多久?
烏克蘭瀕臨人力枯竭
過去三年里,烏克蘭之所以能夠與俄羅斯長期對抗,并非因為自身軍事實力強大,而是其被西方視為牽制俄羅斯的重要工具。這種地緣政治定位使其成為外部援助的關鍵對象,也是其獲得支持的核心邏輯。
為了維持這一戰略價值,烏克蘭不得不將“人力資源”作為主要籌碼。當男性兵員在消耗戰中大量損失后,政府開始啟用女性力量,組建全女性作戰單位并非偶然之舉,而是國家在人力資產嚴重縮水后的無奈補充。
更令人擔憂的是,征兵政策已提前透支未來世代,將征召門檻降至18歲,意味著下一代人也被列入可調動的“戰爭資源庫”。
然而,這些人力資產必須依托于第三種無形資產——來自西方的戰略信任。烏克蘭必須不斷向援助國展示其戰斗決心和戰略價值,這種展示不再是為了勝利,而只是為了換取下一輪支援。于是,一場場高烈度戰斗便不可避免地上演。
俄方單方面宣稱,僅六月份烏軍傷亡人數就突破四萬人,盡管該數據存在爭議,但俄方一次性移交六千多具烏軍遺體的行為,無疑為這場殘酷沖突提供了沉重佐證。
戰場不僅缺兵,也嚴重缺乏坦克、裝甲車等重型裝備,所謂“旅級”部隊實際兵力可能僅相當于一個加強團。
隨著烏軍無人機深入俄羅斯境內,俄軍對烏克蘭后勤樞紐展開猛烈空襲,尤其是燃料與彈藥儲備設施遭到重點打擊。這使得原本脆弱的補給系統進一步惡化,前線部隊戰斗力缺口迅速擴大。
俄軍在哈爾科夫與蘇梅地區集中重兵,沿庫皮揚斯克至紅利曼一線穩步推進,這種多線并進的戰術并非追求速戰速決,而是利用自身人力和火力優勢,對烏克蘭本已疲弱的軍事體系進行持續施壓與清算。
這種壓力不僅體現在戰場上,也體現在心理層面。俄方主動移交數千具陣亡士兵遺體,堪稱一次精準的政治與心理打擊。烏克蘭面臨兩難選擇:接收遺體意味著必須向民眾公開承認巨大傷亡,可能引發社會恐慌與士氣崩潰。
拒絕接收則會在國際輿論上陷入被動。最終,在多方壓力下接受遺體,實際上等于對外界公開承認國家正面臨“人口債務”的危機。
這一舉措精準打擊了烏克蘭的財政能力與民眾信心,同時在國際舞臺上塑造了俄羅斯某種“人道主義”形象。它讓世界看到,烏克蘭不僅在戰場上處于劣勢,更試圖掩蓋其正在走向崩潰的事實。
當正規部隊幾乎耗盡,新征召的士兵大多是未經訓練、被迫入伍的平民。他們被投入高強度戰斗,往往造成“人沒了、防線也沒守住”的惡性循環。
在被俘虜的烏軍士兵中,有人處于醉酒狀態,甚至包括女性士兵。這不只是紀律松弛的表現,更是面對極端恐懼時的一種自我麻痹方式。對于毫無經驗、內心充滿恐懼的新兵而言,酒精可能是唯一能讓他們鼓起勇氣走出戰壕的依賴。
這種“勇氣”,成了烏克蘭政府向西方展現“戰斗意志”的最小單位。士兵個體的恐懼與掙扎,被包裝成國家層面“全民抗戰”的悲壯敘事。當坦克與導彈等硬實力耗盡后,只能用最原始、最慘烈的方式燃燒士兵的生命與精神,以延緩戰場上的全面潰敗。
今年,烏克蘭甚至將老年群體納入征兵范圍,有美國政客公開呼吁基輔“戰斗到最后一人”。如果局勢繼續惡化,烏克蘭或將面臨真正的生存危機。
結語
在持續巨大的人員傷亡面前,烏克蘭民眾的信心正逐漸瓦解,西方智庫也開始發出悲觀預測,若無法獲得先進武器支援,今年冬季基輔的安全形勢恐將變得極為嚴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