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B槍騎兵,全球首款超音速可變后掠翼戰略轟炸機,服役40年,可謂“顏值與實力并存”。
槍騎兵的研制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由于B-52飛的太慢了,當時美國空軍對其并不怎么滿意,面對蘇聯的威脅,他們急需一款可以進行超音速突防的轟炸機。于是美國啟動AMSA計劃,后來羅克韋爾公司的設計方案被選中,B1-B轟炸機由這家公司研發生產。羅克韋爾現在已經被波音收購了,也就是說,B1-B和F-22一樣,也是“絕版”飛機。
B1-B的研發并沒有什么技術上的阻礙,1974年就試驗過原型機B1-A,這架飛機更側重隱身性能,但是單價超標,美國政府采購不起,好人總統卡特上臺后就把這個項目給砍了。后來更加強硬的里根上臺,又重啟了AMSA項目,把指標降低,只要能進行低空突防就可以。因為這時美國的對手蘇聯,已經有圖-160了,美國感到了更大的壓力。
B1-B和圖-160的設計思路可謂是一脈相承,連外形都很像,都使用了可變后掠翼技術,B1-B的機翼可以在15度至67.5度之間自由切換,好處是在起飛時機翼展開,展弦比大,很容易升空,對機場跑道的要求不高。
降落的時候機翼阻力也更大,這樣滑行距離就短在低速飛行的時候,更高的展弦比就意味著更加省油。高速突防時,B1-B后掠機翼阻力變小速度提升會很快,而且這時它的機動性也更強。
B1-B搭載4臺通用電氣的F101發動機,單臺推力14噸。最大載油量約為88.5噸,在不外掛油箱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能飛1.2萬多公里。它是美軍當下攜彈量最高的轟炸機,可帶61噸彈藥,美空軍現有的所有炸彈它都可以掛。
B1-B上安裝地形跟蹤雷達,以現在的眼光看并不算高級,但是在它剛問世的那個年代背景,這款雷達還是很先進的。它可以在一個設定高度,隨著地形山脈的起伏,自動調整飛行高度,甚至能“貼地飛行”。在當時,這個技術被視為轟炸機中的一個黑科技。
B1-B還具備電子戰能力,AN/ALQ-16多頻段系統,可干擾200公里內的雷達。這些技術,即便放到現在都是可圈可點的。
可是,現在的B1-B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連老美自己都懶得宣傳了。它的飛行速度并不快,低空時只能進行亞音速飛行,高空飛行時可以達到1.25馬赫,速度還是有點慢。雖然機體外層也有隱身涂層,但是其正面雷達反射面積還是在1.5平米以上,很多防空系統都能在300公里外發現它,然后將其擊落。
至于低空突防,可以參考一下當年的海灣戰爭時歐洲的“狂風”有多慘。“狂風”戰機也是可變后掠翼,也有地形跟蹤雷達,在接近敵方機場的過程中,它飛的很低。因為有地球曲率的遮擋,機場雷達看不到它。直到它飛到伊拉克機場上空后,機場里的高射炮一齊開火,“狂風”被打得找不著北。
而美國B1-B的這個低空突防戰術和“狂風”的一模一樣,高射炮都能把它給射下來,所以只能飛高空,但是一旦飛高空,那預警雷達就可以遠程發現它了,可在地面發射導彈攔截。只有一種情況,B1-B才能出動,那就是敵國防空系統癱瘓,美軍已經完全取得制空權的時候,它才能上場。
但是,這時候美軍會用的時候嗎?A-10、B-52、C-130用起來都要比它好,B1-B飛行一個小時綜合成本就要7萬美元,雖說比不上B-2的11萬美元,但是B-2能隱身,可以干美國其它的飛機干不了的活兒。
正因為此,美軍日常戰備只保留了45架B1-B,其余的都放在機庫養老,而這45架在戰時可以出動的只有20多架,妥善率不足50%。
美軍為什么不把B1-B全部淘汰掉?
兩點原因,第一是它比較貴,美軍舍不得,折算成現在的美元,一架B1-B差不多也要15億刀樂,畢竟當年采購它的時候單架就要花費3.17億美元,這怎么舍不得退役!
第二,B1-B是美國當下唯一一款可以超音速飛行的轟炸機,這點很重要,它的對手圖-160不也在服役嗎?俄羅斯還想重啟生產線,海盜旗不退,槍騎兵也不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