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一中的那場爭執,像顆炸雷在教育圈炸開了鍋——三個高分考生沒選清華北大,班主任怒了,斥責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喊出"這是教育的失敗"。這話一出口,反倒讓人想問:到底是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那些天天把"為你好"掛在嘴邊的老師,真懂什么是"為學生好"嗎?
老師的"苦衷",藏著怎樣的貓膩?
單看那位班主任,或許真有幾分“好心"——怕孩子一時糊涂,錯過了清北這塊金字招牌。可剝開這層溫情的外衣,里頭裹著的,是早已走偏的教育心思。
為啥老師對清北這么執著?說穿了,還是功利二字在作祟。在不少地方,清北率就是學校的臉面,是校長能不能升官的硬指標。瑞昌一中的這位老師,說不定起初也是個想好好教書的人,可在這套"數字游戲"里浸久了,慢慢就變成了只認名校的教書匠。
你以為只有口頭勸說?有些學校的操作,早就成了流水線作業。從高一開始就組“清北班",特級教師圍著轉,學生的學習時間精確到分鐘;高考一結束,600分以上的學生立馬被"重點盯防",美其名曰志愿輔導,實則是用各種話術施壓;更離譜的是,有的縣高中為了“清北零突破",花二十萬一個的價錢,領導委書記親自給校長頒獎,誰管本地學生的資源被擠掉了多少?
這哪是辦教育?分明是在搞"數字政績"的狂歡!
當“為你好"變成綁架,孩子成了誰的工具?
有位重點中學的班主任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縣一年就兩三個能上清北的,他們的選擇從來不是個人的事,是全縣人民的期待。這話聽著熱血,細想卻讓人發冷,把孩子的人生,綁在地方榮譽的戰車上,這算哪門子的教育?
每年高考填志愿時,心理咨詢室里擠滿了和家長、老師鬧僵的學生。這些苦讀十二年的孩子突然發現,自己拼來的分數,到頭來只是給別人的政績簿添個數字。瑞昌一中那三個孩子多清醒啊:一個癡迷航空航天,想去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校;一個想回老家當老師,覺得師范大學的公費項目更對路。可在某些老師眼里,這些合情合理的想法,都成了自毀前程。
想起深圳那個考了698分的學生,放著清華計算機系不去,選了北京林業大學的園林專業。他說:我就想讓更多城市有漂亮的口袋公園,這需要植物學,不是算法。多帶勁!他的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說的話更在理: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只會考名校的機器。是能在草原認出五十種牧草,能在陶藝坊調出獨特釉色,能在鄉村小學彈著吉他教童謠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該有的樣子: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教育這回事,本應像老話說的那樣,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種子,有的喜陽,有的耐陰,憑啥都得按清北模板去長?
高考填志愿,本該是孩子第一次自己掌舵人生。可現在呢?跑偏的教育觀讓老師眼里只剩名校光環,哪還看得見學生的真心?曾有個考生為了不浪費分數,硬著頭皮去了北大不喜歡的專業,最后愣是退學去了技工學校。這故事多扎心——就算頭頂名校光環,走在不適合自己的路上,照樣舉步維艱。
說到底,教育的成功,從不是培養出多少名校生,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軌道上發光。要是只盯著清北率看,那教育就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哪還有半分溫度?
瑞昌一中的老師后來道歉了,學校也表了態,這是好事。但這不該只是一個故事的結尾,更該是教育圈醒過來的開始。啥時候清北率不再是唯一的指揮棒,啥時候老師的考核里多了幫學生規劃人生這一項,教育者才能放下對數字的執念,重新撿起教書的初心。
畢竟,教育是讓每個生命找到自己的綻放方式,而不是把所有人都鍛造成一個模子的螺絲釘。讓孩子選自己的路,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