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的人口形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計劃生育政策也隨著時代發展而調整。
從曾經鼓勵少生優生,到如今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逐步放開生育政策,這一系列轉變讓人不禁回想起當年計劃生育政策的提出者——馬寅初。
1956年馬寅初深感中國人口增長迅速,他提倡晚婚晚育、超生罰款的觀點,之后的四年間,他在不斷的傳播這個觀點。
而彼時人們發現,提倡少生優生的馬寅初有一妻一妾,不僅如此,他還有7個孩子,而他的小妾竟然是他大女兒的同學,年僅17歲就嫁給了他。
1959年,各大報刊上突然出現了大量批判馬寅初的文章。
一個月內,就有200多篇文章對他的人口理論進行抨擊,這一切,都源于他提出的計劃生育理論與當時人們的傳統觀念相悖。
馬寅初認為,中國人口增長過快,會給國家資源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
他在《新人口論》中指出,若不控制人口,未來五十年中國人口將增至26億,屆時糧食供應、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等都會陷入緊張。
但在當時,傳宗接代、人多力量大的觀念深入人心,農民家庭更是以兒孫滿堂為幸,一個家庭通常有七八個孩子。
更讓他飽受爭議的是,他本人有一妻一妾,育有七個子女。
人們指責他要求別人節育,自己卻妻妾成群、子女眾多,是言行不一,甚至有傳言稱,毛主席都曾打趣他:照馬寅初你這樣講,你家那7個孩子也是因為沒電,所以睡得早嘍?
雖無法考證毛主席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但足以說明當時馬寅初的處境。
馬寅初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并非心血來潮。
1953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人口數量已超過六億,人口增值率每年達到20%,這個數據讓身為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馬寅初深感擔憂。
他花費三年時間進行調研,發現實際人口增長率高達22%,比普查數據還要高。
當時,中國社會生產率不高,且雜交水稻技術尚未研發出來,糧食產量有限,馬寅初深知,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長,必將使國家資源難以承受,進而阻礙經濟發展。
于是,他將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在政協會議上首次提出計劃生育觀點,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還主張超生罰款。
1957年,他又完成了《新人口論》,系統地闡述了計劃生育理論,他認為每個家庭擁有兩個孩子較為合適,這與后來八十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有所不同。
盡管馬寅初的理論是基于嚴謹的調研和深刻的思考,但在當時卻遭到了廣泛批判。
1958年,陳伯達、康生先后批評馬寅初,“反右”運動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他,各大報社紛紛開辟專欄批判他,讓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面對鋪天蓋地的批判,馬寅初并未退縮。
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將調查分析數據分享給大眾,即便被打成右派,也依然直言不諱地強調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郭沫若曾贊許他是一個煮不熟、蒸不爛、吹不爆的銅豌豆,這正是對他堅持真理精神的最好詮釋。
馬寅初沒能親眼看到自己的理論被認可的那一天。
1982年5月10日,他因病逝世,享年一百歲,同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而12月,計劃生育更是被寫入憲法。
歷史證明了馬寅初的前瞻性。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有效地遏制了中國人口的快速增長,減輕了家庭和國家的負擔。
國家得以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經濟建設中,教育資源和醫療條件也逐漸得到改善,優生少生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口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
對比如今的印度,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馬寅初理論的價值。
印度人口眾多且增長迅速,導致教育資源不足,醫療資源短缺,社會穩定也受到影響。
而中國因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避免了人口過度增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為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
馬寅初之所以會有一妻一妾,育有多個子女,這與他所處的時代和家庭背景密切相關。
馬寅初出生于1882年,那時中國正處于新舊思想交替的時期。
他的家庭是浙江紹興的一個商人家庭,父親經營著小酒館,父親希望他能繼承酒館生意,在他念完三年私塾后,便要求他回家掌管賬務。
但熱愛學習的馬寅初不愿順從,甚至以跳江來反抗,最終被父親的好友張江聲救下,張江聲被他的好學精神感動,收他為義子,資助他到上海英華學校讀書。
從此,馬寅初開啟了學習之路,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后又被保送美國耶魯大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01年,馬寅初在天津北洋大學讀書時,父母為他安排了一門婚事。
在那個封建禮教盛行的年代,孝道大于一切,盡管馬寅初一心想出國深造,對包辦婚姻十分抵觸,但最終還是在父母的勸說和孝道的逼迫下,與同村女子張團妹成親。
張團妹是典型的傳統女子,雖不識字,但賢惠善良,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
婚后,他們的生活還算幸福,張團妹還為馬寅初生下一個兒子,可不幸的是,孩子很快夭折。
此后,張團妹又接連生下三個女兒,這讓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她痛苦不已,她認為自己沒能為馬家生下兒子,是有罪之人。
為了給馬家延續香火,張團妹竟提出要為馬寅初納妾,馬寅初堅決反對,他覺得女兒和兒子并無不同,夫妻和諧才是最重要的。
但張團妹并未放棄,她與馬寅初的母親合計,最終全家都來勸說馬寅初。
在家庭的重重壓力下,馬寅初無奈答應納妾。
1917年,他納了比自己小22歲的王仲貞為妾,而王仲貞竟是他大女兒的同班同學,王仲貞進門后,為馬寅初生了兩男兩女,加上張團妹的三個女兒,馬寅初共有七個子女。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多年,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到了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
于是,國家又根據新的人口形勢,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
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出臺,這一系列變化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如今,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普遍較低,這與馬寅初提出計劃生育理論時的社會背景截然不同。
當下,人們不愿生育主要是因為經濟壓力大,養育孩子的成本過高,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這是新的民生問題。
馬寅初作為計劃生育國策的最先倡導者,雖已離世多年,但他的貢獻不可磨滅。
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以超前的眼光看到了人口增長對國家發展的潛在影響,并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推動人口控制理論的傳播和政策的實施。
他的一生,是堅守真理、勇于擔當的一生,他的思想和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在追求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