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簡章引發熱議:動車組檢修技術等3個專業,明確標注“僅招收本科生”。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居然要求本科起點?“本升專”剎那間成為網絡熱詞,這135個招生名額的背后,實則是一條條由市場需求構筑的嶄新賽道。(源自人民日報等媒體)
這不是首次。2022年,鄭州鐵院就試招了30名本科畢業生。三年后,名額增至135人,甚至吸引了研究生報名。數字攀升的曲線,是就業市場最直接的信號。鐵路行業,尤其是高鐵領域,技術迭代極為迅猛,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然突破傳統專科培養的范疇。復雜的動車組檢修、精密的高鐵維修、高效的運營管理,這些崗位不僅需要熟練操作,更要求扎實的理論基礎——光學原理、流體力學、系統管理等本科階段的知識。當技術更新快過課堂,職業教育“精準對接行業”的優勢,便贏得了這些“高學歷”考生的理性選擇。
對于選擇“本升專”的學生,這更像是深思熟慮后的鄭重選擇。他們中,有人來自就業困難的“冷門”專業,在實驗室或招聘會難以看到前景;有人經歷職場挫折,面對行業變化急需轉行;也有人看準了特定領域對“學歷+技能”復合型人才的渴求。研究生報名讀專科,并非盲目;本科生走進職校,也非“自降身價”。學歷不是終點,這些主動“回爐”的學生,更像是在重新校準坐標——從“我擁有什么學歷”,轉向“我能創造什么價值”。
社會對人才的看法也在改變。“白領優于藍領”的觀念逐漸松動。高等教育普及化,學歷與就業的強關聯被現實打破。教育部數據顯示,近十年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持續高于普通高校平均水平。
在鐵路交通等關鍵領域,頭部職校與大型國企(如鐵路局集團)推行的“訂單式培養”,為畢業生鋪就了從校門直達崗位的通道。鄭州鐵院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就是明證,其畢業生進入鐵路系統的比例和穩定性令人羨慕。薪資待遇也具競爭力,實習工資可觀,轉正后穩定在6000-7000元區間并享有完善福利待遇。鐵路系統相對穩定的特性,更提供了清晰的職業發展空間。
當然,“本升專”絕非解決就業問題的萬能良方,亦不意味著職業教育已臻于完美、毫無瑕疵。師資與設備投入的匱乏,專業的同質化等問題,仍然是發展的瓶頸。但這一現象傳遞出清晰信號:人不必困于“學歷繭房”。當社會開始獎勵那些一手握理論、一手能操扳手,既有知識底蘊又有精湛技藝的復合型人才時,教育的多元價值和人生的更多可能便得以彰顯。
在鄭州鐵院的實訓車間里,那些俯身鉆研的年輕身影,或許正比困在寫字樓里的“體面人”,更早觸摸到技能型社會的未來脈搏。這第二種人——掌握實用高技能、擁有穩定發展平臺的人,在當下的就業圖景中,確實“贏麻了”。
你會為鐵路這樣的國企,重讀高職嗎?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