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等媒體7月10日援引法新社7月9日報道,烏克蘭方面宣稱,俄羅斯發動了俄烏沖突爆發三年多來最大規模的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烏克蘭空軍針對此事件表示,在8日晚至9日凌晨期間,俄軍向烏境內發射了728架無人機、6枚“匕首”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和7枚巡航導彈 ,一夜共計發射了741個目標。但烏克蘭的防空系統攔截了711架無人機,另有至少7枚導彈被摧毀,截至9日8時30分,總計攔截718個空中目標,攔截率高達96.9%。
從烏克蘭的說法來看,其對俄羅斯導彈和無人機的攔截準確度極佳,效率極高,俄羅斯的無人機和導彈打擊效果非常不佳。
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烏克蘭方面真的將俄羅斯絕大部分的無人機和導彈都攔截下來了嗎,個人認為這一數據的真實性值得深入探討。
從軍事技術和實戰角度分析,烏克蘭稱攔截了如此高比例的導彈和無人機存在諸多疑點。
首先說導彈,“匕首”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是俄羅斯的先進武器,其速度極快,飛行軌跡復雜多變,具備很強的突防能力。以目前全球防空技術水平來看,攔截高超音速導彈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難題,烏克蘭宣稱能有效攔截“匕首”導彈,這與國際上對高超音速武器防御的普遍認知存在較大差距。即使是擁有先進防空系統的軍事強國,面對高超音速武器來襲時,也難以保證如此高的攔截成功率。
再者,按烏克蘭方面的說法,俄羅斯的728架無人機,被攔截了711架,僅有17架無人機成功命中目標,這樣的打擊效果也的確太差了。然而事實上無人機群作戰時往往具有一定的戰術配合和干擾手段。俄羅斯此次發射的728架無人機中,很可能包含多種類型,部分無人機或許承擔著干擾烏克蘭防空系統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烏克蘭防空系統要攔截如此大規模且具備干擾能力的無人機群,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而且,防空作戰需要消耗大量的防空彈藥,烏克蘭的防空彈藥儲備是否充足,能否支撐其進行如此高強度的攔截作戰,也是一個疑問。
從過往俄烏沖突中的防空作戰案例來看,烏克蘭在面對大規模空襲時,多次出現防空彈藥緊張的情況。
其實,俄烏雙方公布的戰報往往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都會強調自身的戰果和優勢,而淡化損失。
比如:俄羅斯國防部9日發布消息稱,俄軍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彈道導彈等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和遠程攻擊無人機對烏方多個軍用機場基礎設施實施集群打擊,所有指定物體均被擊中。
這與烏克蘭所宣稱的高攔截率形成鮮明對比。如果烏克蘭真的成功攔截了96.9%的來襲目標,那么俄羅斯此次大規模空襲的作戰效果將大打折扣,很難實現對烏方軍用機場基礎設施等目標的有效打擊,這顯然與俄羅斯國防部的聲明不符。
從俄烏沖突走勢來看,此次所謂“最大規模”空襲反映出雙方在軍事對抗上仍處于膠著狀態。俄羅斯發動大規模空襲,旨在通過強大的軍事壓力,打擊烏克蘭的軍事設施和有生力量,削弱其抵抗能力,同時向烏克蘭及其背后的支持勢力展示自身的軍事決心和實力,爭取在談判桌上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而烏克蘭則極力強調自身的防御成果,一方面是為了鼓舞國內士氣,穩定民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其有能力抵御俄羅斯的進攻,從而繼續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
然而,長期的沖突對俄烏雙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軍事上,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裝備,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巨大。在經濟上,戰爭嚴重破壞了兩國的經濟發展,民生受到極大影響。目前來看,雙方在關鍵問題上仍存在較大分歧,短期內實現和平解決沖突的難度依然很大 。
消息來源:《北京日報》7月9日報道《突發!俄羅斯發動最大規模襲擊》
《中國新聞網》7月10日報道《烏克蘭:攔截俄方711架無人機和7枚導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