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5日,長沙城飄起了細雨。板倉楊家老宅里,向振熙正坐在藤椅上擇菜。
巷子外突然傳來嘈雜的腳步聲,鄰居王嬸推門而入,氣喘吁吁地喊道:"楊老太太,解放軍進城了!"
向振熙手里的青菜猛地滑落,渾濁的眼睛瞬間泛起淚光。她顫抖著站起身,扶著門框望向街口,只見紅旗招展,解放軍戰士的綠色軍裝在雨幕中格外鮮明。
老人緩緩抬起手,撫摸著墻上那張泛黃的照片,那是女兒楊開慧和女婿毛澤東的合影。
她喃喃自語道:"開慧啊,潤之成功了,我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
老夫人是毛主席的岳母,她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
向振熙1870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個顯赫的書香世家。父親向壽吾是當地有名的學者,家中藏書萬卷。向振熙從小熟讀詩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1888年,她嫁給了表哥楊昌濟。楊昌濟是思想開明的學者,兩人婚后相敬如賓,共同探討學問。
1901年,女兒楊開慧出生,向振熙把全部心血傾注在了女兒身上,教她識字讀書,灌輸家國情懷。
1903年,楊昌濟東渡日本留學,一去就是十年。這期間,向振熙獨自支撐家庭,她要照顧年幼的女兒,還要處理家族事務。
她在給丈夫的信中寫道:"家中事勿念,唯望君學成報國。"這種堅韌和支持,讓楊昌濟能夠安心求學,最終成為學貫中西的教育家。
楊昌濟留學期間,向振熙還帶著女兒楊開慧進入學堂讀書,楊開慧成了板倉地區第一個進入新式學堂的女孩。
革命火種的啟蒙者
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第一師范任教,向振熙帶著家人遷居長沙。在這里,她認識了毛主席。毛主席當年經常到楊家請教問題,向振熙對這個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印象深刻。
她發現毛主席和女兒楊開慧志同道合,就默默支持兩人的交往。1920年冬天,楊開慧和毛主席結婚,向振熙拿出丈夫的奠儀費,支持他們創辦文化書社。
楊昌濟臨終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釗,力薦毛主席和蔡和森,稱他們"可大用"。向振熙繼承了丈夫的遺志,繼續支持毛主席的革命事業。
她利用自己在板倉地區的威望,建立了一個革命庇護網。大舅父向理卿提供藏身的地方,六舅媽嚴嘉冒險探監傳遞情報,七舅向定前通過"同濟布莊"店員楊振湘建立秘密聯絡線。
她還利用鄉紳身份,掩護地下黨員在板倉開展活動,把楊家老宅變成了革命的秘密據點。
清水塘畔的紅色據點
婚后,楊開慧跟著毛主席四處奔波。向振熙留在了長沙,照顧年幼的外孫。1921年,楊開慧入中黨,成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向振熙雖然不直接參加革命,但一直在用行動支持女兒女婿。她幫著傳遞情報,掩護地下黨員。
1922年,毛主席創辦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主持圖書館事務。向振熙幫忙照料圖書館,教孩子們讀書識字。
她告訴外孫們:"你們的父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奮斗,將來你們也要像他們一樣。"
這種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毛岸英兄弟的成長。
顛沛流離的烽火歲月
大革命失敗后,楊開慧想前往井岡山和毛主席會合,但因為孩子年幼沒能去成。向振熙看著女兒日益消瘦,心疼不已。
她和楊開慧帶著孩子們在板倉、平江等地輾轉,依靠親友的幫助躲避追捕。
1929年,楊開慧在板倉開展地下工作時,經常夜不歸宿。向振熙雖然擔心,但她知道女兒在為革命事業奮斗,便默默支持。
后來才知道,楊開慧是在走門串戶,組織農民運動,傳遞革命火種。向振熙又幫著把革命文件藏在竹筒里,通過板倉溪的水路傳遞給其他同志。
鐵窗內外的母女情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回家探望母親和孩子時被捕。向振熙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營救女兒。
她找到了社會名流章士釗、蔡元培等人幫忙說情。在獄中,楊開慧受盡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向振熙看著遍體鱗傷的女兒,心如刀絞,但也只能強忍著淚水鼓勵她。
嚴嘉帶著幼小的女兒探監時,楊開慧請她買一塊小鏡子和一點化妝品。嚴嘉意識到反常,禁不住流下眼淚。
楊開慧安慰說:"六舅媽,莫難過。殺了我一個,沒關系,共產黨人是殺不絕的,革命總有一天會勝利!"
她還叮囑嚴嘉:"告訴媽媽,不要難過,好好教育三個孩子。"
這面小鏡子,成了楊開慧留給母親的最后遺物。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向振熙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絕。她昏死過去,醒來后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看著女兒的照片。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還要撫養三個年幼的外孫。在白色恐怖下,向振熙帶著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東躲西藏,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為了保護孩子們,向振熙把他們扮成小叫花子,利用板倉到長沙的山間小路躲避追捕。途中得到黃棗阿公等村民的幫助,最終把孩子們安全送到了上海毛澤民那里。
在上海,向振熙通過暗號和地下黨接頭,確保孩子們進了大同幼稚園,放心不下的她又寫信指導毛澤民夫婦教育孩子。
含辛茹苦的撫養路
1931年,向振熙給毛澤民夫寫信強調"詩書傳家"的家風對毛岸英兄弟成長的影響。她在信中寫道:"孩子們要多讀詩書,將來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這種教育理念,對毛岸英兄弟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毛岸英后來在朝鮮戰場寫給向振熙的信中提到:"外婆教我的《正氣歌》,我每天都默念。"
盼來曙光的時刻
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向振熙得到這個消息時,激動得老淚縱橫。她顫抖著雙手,從箱底翻出毛澤東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
她對著照片喃喃自語:"潤之成功了,開慧,你看到了嗎?"
不久后,毛主席派人接向振熙到北京生活,老人卻婉拒了,她舍不得離開女兒長眠的地方。
毛主席一直牽掛著向振熙,他經常寫信問候,寄錢寄物。1950年,向振熙八十大壽,毛主席派毛岸英回湖南祝壽。
毛岸英跪在外婆面前,泣不成聲:"外婆,爸爸讓我代他給您磕頭。"
向振熙撫摸著外孫的頭,哽咽道:"岸英啊,你爸爸是個大英雄,你媽媽也是個大英雄,你們都是好孩子......"
她叮囑毛岸英:"要聽爸爸的話,好好為人民服務。"
毛主席在祝壽信中寫道:敬致祝賀,我們兩家同是一家。
跨越生死的牽掛
1962年11月,向振熙在長沙逝世,享年92歲。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悲痛萬分。他親自為岳母題寫墓碑,在唁電中批示: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的親愛的夫人同穴。
向振熙終于和女兒長眠在了一起,實現了她最后的心愿。
這種母女情深,令人動容。
向振熙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她雖然沒有像丈夫和女兒那樣轟轟烈烈地投身革命,但她用自己的堅韌和愛,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