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4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青年人才項目系列成果展演主單元在北京市文聯老舍劇場舉行。16名優秀青年文藝人才的創作項目輪番登臺展示精彩片段,交出一份綻放芳華的“青春作業”。
一部部關懷現實的戲劇作品,一支支靈活生動的音樂舞蹈,一段段科技動感的影像片段……彰顯著首都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原創力與創新力。近兩年來,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北京市文聯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串聯起文藝界的大藝術家、專家,為青年人提供生長的沃土,托舉著北京文藝人才“向陽生長”。
系列成果展演主單元合影
首批創研基地代表授牌
金子里提煉純金,打造人才孵化器
為落實“著力推動‘做人的工作’與‘推進文藝創作’相貫通”這一文聯工作的主責主業,2023年,在市委宣傳部的整體部署和指導下,北京市文聯啟動了“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建設,以精品創作項目和青年人才項目兩種方式作為主要抓手,推動文藝創作成果精品轉化,聚焦優秀青年文藝創作人才培養,培育首都高質量文藝創作生態。
三年3部精品,10部優秀作品,30名優秀人才,北京市文聯定下了堅實目標。2023年,“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青年人才項目推出13位青年文藝人才,黃鶯初啼,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業內贏得了廣泛關注,全新的孵化模式也受到了廣泛好評。2024年,青年人才項目再啟動時,項目征集從被動邀約明顯轉變為藝術家主動謀劃和重點推薦,業內精英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升。
看一看2024年青年人才項目的“入營”學員名單,就能發現文藝創作孵化平臺含金量之高。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舞劇《五星出東方》主演古麗米娜·麥麥提,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第31屆白玉蘭戲劇新人獎獲得者黃兆函,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編劇、作詞、文學撰稿,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編劇徐珺蕊……諸多斬獲過國內外知名獎項、國內文藝界最高獎的青年文藝工作者慕名而來,在“入營”之前,大多數學員就已經有了深受觀眾喜愛的代表作。要知道,這還是青年人才項目在今年把年齡門檻拉高的結果。今年,招募學員的年齡從45歲調整至40歲以下,而最終學員的平均年齡僅為33歲。
“我們堅持著‘金子里面提煉純金’的理念,把有潛力的青年文藝人才和有精品品相的項目選出來、孵化好、推上去。”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白靖毅一言道出孵化平臺的宗旨。
文聯,要在“聯”上下功夫,北京市文聯給自己的定位是——參與者、服務者、陪伴者。在市文聯的召集下,著名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羅懷臻,著名導演甲丁,著名制作人、國家話劇院制作人李東等一大批活躍在文藝領域的高端人才匯聚一堂,為青年人才“保駕護航”。在市文聯的組織下,年輕學員通過“青年人才訓練營”“名家帶徒一對一”、名師課堂、觀摩研學等方式,不斷拓寬創作理念與格局,在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
除提供創作資金支持外,青年人才項目還為孵化對象開展創作、排練和交流提供場地和相應服務,組建高規格創作班底或導師團隊助力創作,協助完善創作團隊結構,組織開展跨門類藝術家觀摩研討和交流采風,幫助作品細致打磨、提升質量,逐步走到觀眾面前。
“青春作業”亮相舞臺,孵化平臺初見成效
春日耕耘,秋日收獲。2024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青年人才項目系列成果展演現場,經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的16名學員,在指導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下,把數月以來精心雕琢的成果片段帶上舞臺,接受專家與學者的檢驗。
這是一場形式豐富的視聽盛宴,歌曲、協奏曲、舞蹈、話劇、實驗戲劇、相聲劇、影像戲劇、短片電影應有盡有。這是一場多元題材的集中亮相,從湯顯祖《臨川四夢》展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驗戲劇《四夢》,關注社會老齡化和針對老年群體的詐騙等現實問題的話劇《乘瘋破浪》,呈現西域舞蹈風情、表達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舞蹈劇場《絲路遂翔》片段——《龜茲》,立足北京、包含國際視野和多元音樂元素的歌曲《我在古城遇見你》,還有呈現中華民族堅若磐石的精神信念的舞蹈《韌》,弘揚當代北京精神和時代價值的嗩吶協奏曲《朝鑼暮鼓》,揭露無良電商故事的短片電影《蘋頭百姓》,還有諷刺信口開河者的相聲劇《消失的電影》……一個個精彩片段輪番登場,飽含著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成長、蛻變、創新與潛力,展示了青年人才項目的創作成果,更洋溢著青春文藝人才蘊藏的無限可能。
展演過后,青年文藝工作者們心潮澎湃,激動、欣喜、感激之情洶涌在他們的心中。“真的太感謝北京市文聯了!文聯的聯原來是聯動的聯,這個聯動特別帥氣!”剛在舞臺上表演完的古麗米娜還沒有平復激動的心情,便開始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我帶著我的舞蹈劇場《絲路遂翔》報名,沒想到能夠入選,這是我第一次加入這樣細致、周到的孵化平臺。”
古麗米娜回想著,從參加培訓到集中采風,從聆聽專家講座到選擇知名藝術家做導師,在文聯的推動與幫助下,一切都進行得那么“絲滑”。“北京舞蹈學院的許銳校長、高度老師,還有甲丁導演,他們平時都那么忙,但只要我們提出要求,哪怕很晚了他們都會認真回復。”在籌備展演時,古麗米娜還記得,導演甲丁特意囑咐她要注重跨界融合,給她帶來很多創作的啟發。
對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黃兆函來說,青年人才項目,她向往已久。“2023年這個項目啟動時,我身邊就有同事和朋友參與,今年啟動報名后我立刻報名,可以說是慕名而來。”黃兆函還記得,她剛“入營”時,第一次見到了幾十位學員同學。“話劇、音樂、舞蹈、電影等領域應有盡有,都是青年才俊。”
經過多天的學習、觀摩、采風以及專家大咖的手把手指導,年輕人們在一起碰撞思路,在交流中點燃藝術的火花。“很多同學一開始的創作構想都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豐富、深刻。”黃兆函說,她自己的作品是關注老年人反詐的現實主義題材,經過專家的指導,黃兆函開始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待創作。“我不僅僅在講我想講的故事,還要思考如何做出一個帶有時代符號的作品,把它放到時代的坐標系中審視。”
說起時代的坐標系,黃兆函一下想到“入營”不久,北京市文聯黨委書記陳寧跟他們講的話,“北京市文聯一樓的展廳有一面墻,墻上展示的作品都是各個時代的坐標系,她殷切地希望,以后我們的作品都能‘上墻’。”說到這里,黃兆函神色莊重,“我知道我們的作品還不夠成熟,但在孵化平臺的幫助下,我們要向著成為一個時代優秀作品的目標不斷努力。”
全鏈條專家托舉 ,為“演藝之都”儲備人才
青年學員們作品片段的展演告一段落,自即日起,青年人才項目的劇目作品將陸續在劇場迎來首演,或在線上平臺放映播出。在隨后的創作與打磨中,北京市文聯組織的專家團隊將繼續為學員們保駕護航,引領年輕人站得更高,行得更穩,走得更遠。
在“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成立之初,北京市文聯就成立各文藝門類領軍人物組成的北京市文聯專家智庫,為孵化平臺的高起點、高水準運行保駕護航。強大的名家導師陣容在青年人才培養過程中因材施教,不斷提升青年文藝人才原創力、創新力。
“名師出高徒”的良好局面已經顯現。2023年青年人才項目中表現突出的學員劉金妮,在平臺得遇伯樂,通過文聯智庫專家、著名劇作家羅懷臻的推薦,成功考取上海戲劇學院劇本創作專業博士,成為著名劇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陳彥的首位劇作家博士生,實現孵化平臺的隱形財富與自身價值并舉。
本次展演中,以羅懷臻、甲丁、李東、高度、韓春啟為代表的導師團隊獲得2024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導師證書。2025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創研基地也正式授牌,李東、甲丁、任冬生、陳廖宇、王可然擔任基地首席專家。
“我們陪伴這些青年藝術家走了很多路,在這個平臺,我們要去聆聽,去陪伴,跟以往耳提面命、坐堂會診式的教學完全不一樣。”說起“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羅懷臻感慨頗深,“它創造了一個新的模式,和我參加過的很多非學歷培訓平臺都不一樣,這種全鏈條的、一條龍的人才培養模式非常少,它創立了一個新的模板。”正是看到了孵化平臺的創新所在,只要聽到學員有需求,身在上海的羅懷臻二話不說立刻趕往北京,為年輕人帶來無私地指導,“今天的文藝創作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需要新一代的文藝工作者來接替,我非常愿意為他們做點什么。”
“‘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是市文聯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以精品創作和培養青年人才作為目標,構建起高層次專家智庫、人才庫、作品庫、創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體的全鏈條服務平臺。”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新明說,為擦亮“大戲看北京”名片、助力“演藝之都”建設培育精品力作、儲備優秀人才,下一步,市文聯還將繼續完善平臺機制,加強與國家藝術基金、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的溝通銜接,開拓更多更成熟的渠道,幫助青年文藝工作者實現項目落地見效,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首都的高質量發展加力賦能。
文/韓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