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的熱浪卷著蟬鳴撲進(jìn)窗,淄博張店85歲老人石志義卻在伏案前屏氣凝神。他捏著細(xì)如發(fā)絲的狼毫,在半個鴨蛋殼上勾勒出包公額間的月牙,朱砂與墨色在蛋殼的弧面上交融,瞬間讓這位鐵面無私的清官“立”了起來。在淄博張店柳毅社區(qū)的工作室里,400個繪著戲劇臉譜的蛋殼,正把盛夏的燥熱,釀成一縷縷浸潤心田的文化清風(fēng)。
“這楊宗保的翎子紋,得順著蛋殼弧度走,才顯精氣神。” 石志義舉起蛋殼,陽光穿透薄殼,讓臉譜上的油彩泛起柔光。這個退伍老兵與戲劇臉譜的緣分,始于一本泛黃的《梨園影事》。為把書上的戲劇臉譜“請”到蛋殼上,他不知道練廢了多少蛋殼——清晨五點就起來琢磨鋸蛋殼的角度,戴著老花鏡比對顏料配比,連乘涼時都在石桌上畫草稿。如今,關(guān)羽的丹鳳眼、竇爾敦的藍(lán)臉虬髯,400種臉譜在蛋殼上各展風(fēng)姿,裝裱成八扇屏,活脫脫一部微縮的戲劇人物志。
高溫天里,石志義的“蛋殼戲劇社”成了社區(qū)老年人和兒童的避暑勝地。只見他指導(dǎo)著妻子薛美蘭給“穆桂英”臉譜點額妝,沾著金粉的指尖微微顫抖,眼神卻亮得很:“以前在家光盼著兒女來電話,現(xiàn)在每天琢磨怎么畫好刀馬旦的翎子,比吹空調(diào)舒坦!”
石志義與社區(qū)的老年繪畫愛好者圍坐在一起,鋼鋸切割蛋殼的“沙沙”聲、討論臉譜配色的笑語聲,混著淡淡的松煙墨香,把悶熱的午后變成了沉浸式的京劇課堂。
這些蛋殼臉譜不僅是藝術(shù)品,更是會“說話”的京劇教材。社區(qū)孩子們來參觀時,石志義就舉起蛋殼講《長坂坡》:“張飛這黑臉不是兇,是忠勇正直的記號。”石志義用蛋殼上的“生旦凈丑”,給孩子們解讀傳統(tǒng)文化里的忠孝節(jié)義。原本束之高閣的傳統(tǒng)戲劇,借著蛋殼這個小舞臺,成了老少都能觸摸的生活智慧。
“越畫越覺得,這蛋殼就像老伙計們的日子,看著脆弱,用心琢磨就能活出滋味。”石志義抹去額角的汗珠,目光落在墻上的八扇屏上。400個蛋殼臉譜在盛夏里靜靜綻放,它們不僅讓中國戲劇藝術(shù)以更鮮活的姿態(tài)走進(jìn)生活,更讓銀發(fā)歲月在傳承文化中,漾起了清爽愜意的漣漪。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張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