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7月12日電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編劇、導演的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日前完成在蘭州的演出。
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劇照。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該劇以1935年在巴黎受到敦煌召喚的敦煌藝術研究所首任所長常書鴻、2035年敦煌數字研究中心青年張燃為雙重視角,講述了兩個時空、兩代青年奇妙交錯的“跨時空”故事,詮釋了一代代敦煌守護人“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與文化傳承。
舞臺上的“常先生”:張藝興率青年演員集體綻放
《受到召喚·敦煌》運用了“AI+3D+即時影像+真人動畫融合”技術,以高色階大屏,打破了傳統的觀演模式和舞臺空間,巧妙地融合了歷史與未來、東方與西方文化元素,構建起沉浸式觀演空間。舞臺上,當數字修復的莫高窟壁畫徐徐展開時,21世紀30年代的敦煌數字研究中心實習生張燃與20世紀30年代的“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跨越一個世紀,展開時空對話,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劇照。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該劇大量啟用近兩年新進劇院的年輕演員,演員的青春化,是讓敦煌文化突破圈層的嘗試,讓更多年輕觀眾開始接受“文物新語境”。主演張藝興接受采訪時曾說,在舞臺上換裝成為“常先生”(常書鴻),就好像是常先生從背后擁抱他,說“你盡管去吧”。這一次蘭州演出,他以深情的演唱和富有感染力的念白,帶領觀眾進入常先生的世界,感受敦煌守護人的大愛,完成了一次與敦煌文化的深情相擁。
此次演出回到“故事的起點”——甘肅,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們跟隨劇情,被“莫高精神”點燃,演出結束后,紛紛在社交媒體留言:“壁畫在光影中流淌,淚水便洶涌而出。若你有幸遇到《受到召喚·敦煌》,愿你也如我般幸福。”“借用一句張燃的臺詞總結,那就是‘我想我是的’,我受到了召喚。”
田沁鑫對話蘇伯民:文藝與文物跨界創新的碰撞
在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該劇編劇、導演田沁鑫看來,這場演出不僅是一次舞臺藝術的集中呈現,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喚,一次對“莫高精神”的深情致敬。
蘇伯民(左)和田沁鑫(右)。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在蘭州演出前夕,田沁鑫與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進行了一場題為“文藝與文物跨界創新”的深度對話。
蘇伯民院長回憶:“記得田院長帶隊來敦煌研究院采風調研,我們介紹了一些保護得相對好的洞窟,田院長看得非常仔細,而且不斷有發現和提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研究院這次支持國話做音樂話劇,也是提供了扎實的資料,對文藝創作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田沁鑫表示:“當文藝與文物相互凝視,時光的裂痕可以被撫平,歷史的脈搏依然跳蕩。”在她看來,文藝是歷史謙卑的侍者,而文物則是文明跋涉的足跡。“我們用舞臺重現文物中的善念與溫柔,就像菩薩嘴角凝固的亙古慈悲——這不僅是對祖先智慧的致敬,更是文化自信最生動的表達。”
兩人一致認為,科技賦能舞臺,讓敦煌“活”在當下是這部劇的最大亮點。《受到召喚·敦煌》全劇運用“AI+3D+即時影像+真人動畫融合”技術,采用60米高色階大屏,打破傳統觀演模式和舞臺空間,巧妙融合歷史與未來、東方與西方元素,構建起沉浸式的觀演空間。(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