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能駕駛技術已經發展好些年了,這幾年智駕也成為了不少車企重點宣傳的賣點,但其中存在的事故責任劃分,卻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核心問題。
但就在7月9日,中國汽車行業在這一領域接連爆出重大進展,比亞迪高調宣布為L4級智能泊車事故承擔全責,成為全球首家明確智駕權責歸屬的車企。
就在不久前,被稱為“全球最嚴”的中國L3級智能駕駛標準也進入了最后敲定階段,將在不久后正式實施,明確要求車企為L3系統運行時的安全事故擔責。
其中,比亞迪在7月9日宣布為智能泊車兜底的消息,無疑是在中國市場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可以說是智能駕駛發展上的一次突破性的決定,必定會加速智能駕駛責任劃分的完善。
比亞迪表示,將對所有搭載天神之眼系統的車輛,在智能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提供全面終身兜底,此舉也成為了全球首個為特定L4功能直接擔責的車企。
這意味著,當車輛在使用智能泊車功能時因系統異常或算法失誤導致事故,比亞迪將直接承擔維修費用、第三方財產損失及人身傷害損失,無需用戶走保險流程。
比亞迪這一舉措,將成為智能駕駛商業化進程中的關鍵轉折點,之所以說這是一次突破性的決定,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這是車企首次以廠家身份直接為智駕功能擔責,而不是像業界那樣通過保險公司承擔損失;
其次,兜底范圍覆蓋所有“天神之眼”車型,而且不限制首任車主,具有終身效力,此舉將讓超百萬比亞迪及其旗下品牌車主受益;
第三,比亞迪明確將現階段的智能泊車技術歸類為L4級能力,在SAE分級標準中,L4代表高度自動駕駛,即在特定條件下可實現完全自主操作,事故責任由車企承擔,這點要求比亞迪做到了,所以就是媲美L4級。
比亞迪之所以將智能泊車場景作為全面兜底的第一站,我認為這一選擇的背后,是智能駕駛技術落地的場景分級邏輯。
智能泊車作為L4落地的第一站,是驗證高階智駕系統可靠性的理想場景,因為停車場具有場景封閉、速度受限、交通參與者類型單一等特征。
在這一場場景下,智能泊車平均運行速度不足5km/h,即便發生碰撞,能量沖擊僅為城市道路事故的1/20,安全風險高度可控。
再加上智能泊車是高頻剛需場景,因為只要汽車開動后就一定會要停下來,所以比亞迪選擇在這一場景率先擔責,既能快速積累用戶口碑,又避免了開放道路的復雜責任認定。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智能泊車的技術挑戰難度低,事實上車庫環境存在諸多技術難點,包括GPS信號缺失、光照條件多變、直角彎頻繁、立柱遮擋嚴重、車位尺寸差異大、動態障礙物不可預測等。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比亞迪在智能泊車這一領域開創先河,未來這種“技術+責任兜底”模式,也將陸續成為行業標配。
一方面,它解決了消費者對智駕安全性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通過限定場景和明確責任邊界,車企可在控制風險的同時積累數據與經驗,為更復雜的駕駛場景擔責做準備。
現階段比亞迪就明確表態為智能泊車兜底,意思就是向外界宣布,比亞迪的智能泊車功能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了,等于是和車主明確了責任劃分問題。
未來隨著智能駕駛技術進一步完善,相信高快車道和城鎮車道場景的智能駕駛,也將在不久后迎來全面升級,從L3到L4,最終實現智能駕駛全場景兜底的一幕,相信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遙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