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璣說
(本文所有內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體資料贅述文章結尾)
曾幾何時,銀行那份工作,是多少人眼里的“金飯碗”——光鮮、體面、錢多、穩定!擠破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要考進去,可如今,這“金飯碗”似乎裂了、碎了。
一邊是外面的畢業生還在拼命往里擠。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當年人人羨慕的銀行“金飯碗”,如今還值得年輕人拼命去搶嗎?
金飯碗的裂痕:年輕人為何逃離銀行這座“圍城”?
當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擠進銀行的年輕人,正排著隊想逃離:浙江姑娘放棄50萬年薪辭職的消息,更是火上澆油。一邊是里面的人想出來。
“50萬年薪不要了!”一位浙江姑娘辭去銀行工作的消息曾沖上熱搜,引發一片嘩然,令人驚愕的是,這并非孤例——社交媒體上,“銀行離職”、“逃離銀行”的帖子鋪天蓋地。
年輕人一邊排著長隊擠進銀行大門,一邊又有人排著隊準備離開。這座曾被奉為“金飯碗”的殿堂,如今竟成了一座令人五味雜陳的“圍城”。
入職前:想象璀璨,萬人爭渡
在無數應屆畢業生和求職者眼中,銀行始終閃耀著近乎神圣的光環。那氣派的玻璃幕墻大廈、筆挺的制服、穩定的“體制內”身份,以及誘人的“金領”收入預期...
共同構筑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職業殿堂,每年銀行校招季,都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慘烈程度超乎想象。
數據顯示,某些熱門銀行崗位的錄取比例甚至達到驚人的數百比一!年輕的學子們挑燈夜戰,只為搏得一張入場券。彼時,“銀行”二字幾乎等同于“前途無量”。
入職后:光環褪色,落差刺骨
然而,當大門真正打開,踏入其中,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卻瞬間感到了刺骨的冰冷,“打雜”與“機器人”:工作內容的幻滅感, 名校金融碩士生小李入職某大行后,被分配到網點柜臺。
他本以為能接觸核心業務,施展所學,現實卻是日復一日地數錢、蓋章、處理簡單存取款。“感覺自己像個高級點鈔機,專業知識完全用不上,更別提什么職業規劃了。”
另一位90后女生在辭職自述中直言:“忙得像個機器人。”除了基礎的柜面操作,她大部分精力被各種“經營任務”占據——下班后還要在停車場“堵人”辦ETC。
周末要去社區擺攤推銷信用卡,朋友圈變成產品廣告刷屏地。銀行基層,正淪為“高級銷售”與“全能打雜”的混合體,技術含量與個人成長空間被嚴重壓縮。
“金飯碗”變“鐵飯碗”:薪酬預期的殘酷落差
銀行收入早已不復“金領”傳說,尤其對于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起薪往往遠低于預期。一線城市國有大行的柜員或客戶經理,月入幾千元是常態。所謂的“高薪”,嚴重依賴業績提成和難以完成的KPI。某銀行新員工自嘲:“年終獎發下來,還不夠買一部新手機。”
更令人焦慮的是薪酬增長緩慢,相比互聯網、科技等行業的躍升速度,銀行薪酬體系僵化,晉升通道狹窄,論資排輩現象普遍。“一眼望到頭”的收入預期,澆滅了年輕人的熱情。
“白加黑”、“5+2”:常態化的隱形壓榨
“銀行下班時間,只是換個地方繼續上班。”這并非戲言,開不完的夕會、培訓,做不完的報表、數據整理,打不完的營銷電話,回復不完的客戶咨詢… 讓“加班是常態”成為銀行人,尤其基層年輕員工的真實寫照。
一位支行客戶經理分享:“周末永遠在陪客戶,或者在去陪客戶的路上。法定節假日?能完整休一天就是奢望。”
無形的KPI大山和“全員營銷”的文化,讓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徹底消失,身心俱疲成為普遍狀態。
逃離與反思:困局何解?
當幻滅感、收入落差與高強度壓力疊加,逃離便成了部分年輕人清醒的選擇,“上岸”考公:尋求真正的“鐵”與“穩”。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曾經被視為“鐵飯碗”、收入遠不如“金飯碗”香的傳統公務員崗位,如今成為不少金融“金領”爭相“上岸”的目標。
金融專業畢業生小王,在銀行工作兩年后毅然辭職備考公務員:“至少工作內容明確,壓力可控,生活有保障,不用再為完不成的指標焦慮失眠。” 這背后是對銀行高壓、不穩定狀態的一種消極抵抗,也是對“真穩定”的重新定義。
轉向市場:尋找價值與活力的新天地
也有年輕人選擇徹底跳出體制束縛,擁抱市場大潮,具備專業能力的轉向券商、基金、保險資管等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金融機構;擅長營銷的投身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
甚至徹底轉行,進入科技、教育、自媒體等領域。他們追求的是更清晰的職業價值感、更靈活的機制和更大的收入想象空間。
銀行之困:轉型陣痛與時代洪流
年輕人的集體焦慮與逃離,是銀行業深層困境的縮影,互聯網金融的猛烈沖擊,持續壓縮傳統存貸利差空間;網點智能化、業務線上化大勢所趨。
基層網點角色弱化、功能轉型迫在眉睫;龐大的組織體系、僵化的考核機制、濃厚的“機關化”作風,與追求高效、靈活、創新的市場環境格格不入。
銀行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推動數字化轉型、強調財富管理等中間業務、嘗試優化考核方式、關注員工體驗… 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推進。
然而,船大難掉頭,從理念到機制的真正轉變,道阻且長。基層員工,尤其是新入職的年輕人,往往成為轉型期矛盾與壓力的直接承受者。
圍城內外:香不香?答案在風中
回到最初的問題:去銀行網點上班,還香不香?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簡單答案,對追求絕對穩定、不懼瑣碎、適應體制規則的人而言, 它可能仍是一份體面的工作,尤其是在非一線城市或非營銷崗位。
但對懷抱職業理想、渴望快速成長、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向往市場化回報的年輕人來說,銀行的“金飯碗”光環已然嚴重褪色,甚至布滿裂痕。
它提供的“穩定”,可能伴隨著巨大的精神消耗和價值感缺失,銀行的“圍城”現象,本質是一場代際職業價值觀與行業轉型陣痛的激烈碰撞。
它撕開了傳統職業光環的包裝,迫使年輕人和社會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工作?是表面的光鮮,還是內在的成長與尊嚴?是虛幻的“金”,還是踏實的“鐵”,抑或是充滿可能的“活水”?
年輕人的用腳投票,是最真實的反饋,銀行若想留住人才、重煥生機,必須痛下決心,加速推進實質性變革——打破僵化的機制,真正賦能員工,提供有價值的成長平臺,重塑符合時代需求的“價值飯碗”,而非僅僅依靠昔日的“金字招牌”。
否則,“圍城”的故事,只會不斷上演。而那句“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終將成為這個時代職業迷思的苦澀注腳。
參考來源:
華夏時報——金飯碗不如鐵飯碗香?金融業“金領”扎堆考公,業內人士:起薪不達預期,工作內容偏“打雜” 2025-04-24
經濟觀察報——去銀行網點上班,還香不香? 2024-06-01
極目新聞——“90后”女孩辭掉年薪50萬銀行工作:忙得像個機器人,經營任務完不成 2023-04-24
新浪財經——銀行圍城:薪酬增長慢,加班是常態,年輕員工想逃離,應屆畢業生卻想擠進去 2022-10-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