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申
在未央宮靜謐的夜幕下,更漏聲滴答作響,仿佛在輕訴著宮廷歲月的神秘與漫長。漢景帝劉啟輕輕放下手中竹簡,一旁侍從立刻心領神會,恭敬地問道:“陛下,可要召程姬侍寢?”
此時,椒房殿內的程姬正對著銅鏡,愁眉緊鎖。毫無預警地,月事突然而至,而皇命威嚴難違,她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手指下意識地在溫潤的玉梳上緩緩劃過,剎那間,一個想法如靈光般在她腦海中閃現:“來人,為唐兒梳妝。”這個看似平常的夜晚,就此成為改變侍女唐兒命運的關鍵節點,同時也在漢語歷史的長河中,投入了一顆名為“程姬之疾”的意義深遠的石子。
醉眼朦朧的漢景帝,以為懷中之人便是程姬,卻不知自己已悄然成為一場精彩絕倫的性別政治劇的核心角色。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一事件的記載極為簡略,僅二十余字:“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愿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這看似平淡的寥寥數語背后,實則蘊含著令人驚嘆的宮廷生存智慧。
程姬面臨的處境可謂驚險萬分,恰似在鋼絲上艱難行走。若直接以月事為由推辭,極有可能被視為對帝王的大不敬,從而引發嚴重后果;但若推薦其他妃嬪,無疑是親手將帝王的恩寵讓與他人。在這進退維谷之際,那位被歷史塵封的侍女唐兒,身著主子華麗的服飾,在月色的籠罩下,懷著忐忑的心情踏入了那可能改變命運的羅帷。
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養生方》帛書中,我們看到“月事”被稱作“見紅傷”,這種將女性正常生理現象污名化的觀念,猶如一道無形且沉重的枷鎖。程姬不得不設法掩飾自己所謂的“不潔”,就像古希臘女祭司在月事期間必須遠離神廟,中世紀歐洲修女需獨居“血塔”一樣。然而,這位漢代妃子的聰慧之處在于,她巧妙地將這一禁忌轉化為自己的武器。當唐兒因這次侍寢懷孕并誕下皇子劉發時,程姬不僅成功保住了帝王的恩寵,還在錯綜復雜、風云變幻的后宮斗爭中,贏得了至關重要的籌碼。
歷史充滿了戲劇性。身份卑微的侍女唐兒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她的兒子劉發日后會成為長沙定王,而劉發的五世孫更是改寫了歷史——漢光武帝劉秀重建了大漢王朝。這場因規避月事而起的替身游戲,最終竟對帝國的命運產生了深遠影響。就如同特洛伊戰爭因一個金蘋果而引發,歷史的重大轉折,常常隱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自魏晉時期至明清時代,“程姬之疾”在各類典籍中不斷演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從醫學角度闡述,稱“女子月事,古謂程姬之疾”;而在《金瓶梅》里,幫閑應伯爵卻用它來調笑妓女。這個成語的演變,宛如一面棱鏡,清晰地折射出中國社會對女性身體認知的變遷。有趣的是,當18世紀歐洲貴族小姐用“英國將軍到訪”委婉暗示經期時,東方的大家閨秀們依舊使用“程姬之疾”這樣的典故,以維持一種體面的遮掩。
現代婦科醫學的迅猛發展,讓月事不再神秘。然而,“程姬之疾”的故事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2019年,某部古裝劇重現這一經典橋段時,彈幕上滿是“打工人代班既視感”的調侃。這種跨越兩千年的情感共鳴,揭示了權力關系中一種永恒的替代邏輯——就像在當今企業環境中,不知有多少“唐兒”在代替“程姬”們去完成那些她們不便親自出面的工作。
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就會發現,“程姬之疾”絕非僅僅是關于月事的隱晦說法。它是女性在權力結構中巧妙的生存策略,是身體政治學的生動實例,更是一面能夠映照古今的神奇鏡子。從漢宮的秋月到現代職場,那些人們不得不尋找“替身”的時刻,何嘗不是新時代背景下的“程姬之疾”呢?或許,只有當每一個“唐兒”都能坦然說出“我有所辟”,而無需尋找他人代班時,這個誕生于兩千年前的成語,才會真正從歷史舞臺上謝幕。
作者簡介:黃申,微信公眾號:磬鄉文學苑,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擅長于散文、隨筆、小小說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