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7月11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主題為“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與會各國嘉賓共同討論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
探索全球文明的相處方式,并不是個新鮮話題。早在1993年,哈佛大學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就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未來主要的全球性沖突將在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國家和集團之間展開”。很多人并不認同這一論斷,認為其夸大文明間的對立,強調文明間沖突的那一面,卻忽視文明間存在交往、互鑒、合作的巨大潛能。
如今,面對氣候變化、地區沖突、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全球文明間對話與合作日益重要,它不僅能消弭隔閡、消除偏見、增進互信,更可以通過汲取他國智慧破解本國難題,拓寬世界現代化的路徑。這就像萊索托外交部常務秘書萊赫拉在上海參訪過程中引用的那句諺語,“智慧并不獨存于一室,而是散落在不同屋檐之下”。
更重要的是,不同文明背景的嘉賓齊聚一堂,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是對“社會達爾文主義”“文明優越論”的有力回應,也是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國際交往基本準則的再確認。要知道,曾幾何時,一直以復數存在的全球文明被某些國家異化成了單數,甚至衍生出所謂的“餐桌菜單理論”——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會在菜單上。
“差異不應被視為障礙,而應被看作完全相反的事物——是我們相互學習的機會,是建立互利互惠合作的機會。”在上海參訪期間,斯洛伐克議會駐歐盟代表加布里埃爾·費舍爾告訴記者。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性,各國文明正是在相互參照、借鑒、吸收中得以發展和完善。
中國一直是全球文明對話的踐行者與受益者。從歷史上看,我們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家的推崇,利瑪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更被看作中外交往史上的琴簫合奏。不僅如此,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世界的天文、歷法、醫藥等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農耕業及養蠶、陶瓷等技術,也伴隨著悠揚駝鈴聲走向世界。
從當下看,“共商、共建、共享”已成為中方“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原則,借此以點成線,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中方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等,為全球不同文明搭建交流對話平臺;中國政府進一步擴大免簽“朋友圈”,不斷促進人員便捷往來,領略不同文明魅力。
在此之中,上海可以發揮更重要作用。長期以來,這座國際大都市是世界文明互鑒交融的舞臺,多元文化在此激蕩碰撞,誕生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與此同時,上海日益成為全球智慧的匯聚地:浦江創新論壇以全球視野推動創新,打造匯聚國際共識的“世界會客廳”;陸家嘴論壇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和業界領袖紛至沓來,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方案;而“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通過全球范圍內的中國學討論,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一個畫面讓筆者印象深刻。去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來上海為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萬提斯學院)揭幕。中心正門貼有紅色版畫——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及意中人杜爾西內婭站在一起,背后是東方明珠及石庫門建筑;門框上貼有彩色中國龍,手捧塞萬提斯的作品。中外文化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讓人想起那句德國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千百年前,古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詩》有句話,“洪水來襲時,方舟需眾人共筑”。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走得更遠。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正是由文明不斷互鑒中才得以塑造而成,值得所有人倍加珍惜。當這樣的共識被形成,并不斷被鞏固,世界就會發現,“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文明沖突論”亦絕非宿命。
原標題:《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會是人類宿命嗎?|上觀時評》
欄目主編:簡工博 文字編輯:簡工博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洪俊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