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的學者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洪堡兄弟出身王室貴族。小時候的教育方法是他們的媽媽向歌德請教來的。歌德告訴她:人類志向的多樣性應該在這對兄弟身上顯現,他們身上應該分別體現對進行豐富的實踐和享受完美的現實的向往。給心靈賦予希望,給靈魂賦予沉思。這句話無人能懂,洪堡的媽媽也沒聽懂,但是懵懵懂懂地感覺,兄弟倆要走的路應該不太一樣,一個應該從事文化工作,另一個應該做個科學家。
于是洪堡和他的哥哥從小就接受在家教育,而且是定制化的精英教育。十五位高薪聘請來的老師輪番上陣,給兄弟倆提供堪比大學水準的課程,每位老師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名家學者。弟弟學習化學、物理和數學,哥哥則學習語言文學,希臘語、拉丁語和哲學是兩個人的共同科目。每天十二小時,每周七天,沒有假期。他們的哲學課和物理課的老師是康德的得意門生赫爾茨,兄弟倆一次都沒錯過赫爾茨的夫人亨利特在家舉辦的沙龍,他們是沙龍里年紀最小的成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文人雅士在這里談論哲學與神學,談論感情,彼此通信,兄弟倆還常常給亨利特寫信。
相比于哥哥威廉的懂事如天使,談吐如天才,弟弟亞歷山大寡言少語還身體虛弱,成績也勉勉強強。但他有個特別的地方,只要老師放任不管,他就一頭扎進森林里,去捕捉小甲蟲,并且按照自己思索出來的方法進行分類整理。亞歷山大·馮·洪堡在他九歲時仿制出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并把它固定在自己城堡的屋頂上。這是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第二根避雷針。也許從那時候開始,他越來越清楚地認為,靠近真理就必須身體力行。于是他一邊修著大學的課程,一邊搞自己的地下考察。他一畢業就成了前途無量的礦業公務員,但他更樂于用自己的身體做各種實驗,因此研究出了活體肌肉纖維導電性的問題;有一次,他深入礦坑,險些死于缺氧,于是就改良出了全新的呼吸裝置。
在外人看來,大家都覺得他仕途坦蕩有理想,連席勒都想認識一下這個有前途的年輕人。但洪堡卻急流勇退,毅然辭職。因為他實在太好奇了。世界是怎么運作的?他想親眼看,親手摸。他要去新世界旅行、探險、研究科學。
于是他開始為自己的旅程做足準備。他在薩爾茨堡,花重金為自己定制了兩臺氣壓計,一臺測高儀,用來檢測水的沸點;一個測量陸地的經緯儀,一個配備有模擬地平線的反光六分儀,一個可折疊的便攜式六分儀,一臺用來測量地磁強度的磁傾儀,一個毛發濕度計,一根測量空氣中氧氣比重的量氣管,一只用來儲存電荷的萊頓瓶和一臺用來測量天空藍度的天藍儀,以及兩部發條鐘,如果保養得當,它們不會出現時間誤差,還能通過太陽的高度參考對照表查看當地的經度。
在為旅行做準備的過程中,他還遇到了法國的自然科學家邦普蘭,兩個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一拍即合,結伴踏上了神秘的南美洲大陸。這一趟耗時持久、崎嶇險阻的旅行最終讓洪堡功成名就,無數的山水以他命名,他還最早確定了等溫線、等壓線、洋流等等科學概念。回國后,他的哥哥威廉·馮·洪堡正在創辦洪堡大學,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大學,辦學方法獨一無二,擁有全國最著名的教授”。之后很多年,洪堡繼續著他的自然科學研究,在學術界的地位也越來越尊貴,他的忠實粉絲達爾文稱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旅行科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