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穩坐神壇,七寶跌下神壇:誰在名額分配中吃了暗虧?
上海七寶中學自招生源斷崖的警示錄
上海中考改革三問:公平與質量如何兼得?
上海中考改革:生源之困與四校格局重構
2025年上海高考放榜后,一組對比數據引發熱議:全市623分以上頂尖考生共52人,其中51人集中在四校及其分校,僅1人來自傳統名校南模中學。更令人意外的是,曾被稱為“第五校”的七寶中學,今年清北高分段考生罕見掛零。兩年前開始實施的中考名額分配政策,正在重塑上海高中教育格局。
去年此時,七寶中學還有5名考生進入619分以上高分段。這個以黑馬之姿崛起的區屬重點,2021年自招錄取人數達到92人,超過部分四校數據。但隨著2022年中考新政落地,作為區屬市重點的七寶自招比例被壓縮到10%。今年高考的七寶畢業生,恰是政策調整后的首批生源。
在楊浦區一所普通初中教數學的劉老師坦言:“今年我校有3個名額分配到復旦附中。但學生進去后完全跟不上進度,最近返校交流時都在訴苦。” 這種現象被教育研究者稱為“機會錯配”——當政策用行政手段將學生送入更高層次學校,卻未配套相應教學支持。
四校面臨截然不同的困境。某附中高三年級組長透露:“今年高一期末考,物理平均分比三年前低9分。尾部學生比例擴大,教學節奏被迫放緩。” 在虹口區開展的教育改革試點提供了新思路:區內6所高中實施教師輪崗制,重點高中教師每周到普通學校授課。參與輪崗的物理教師王帆觀察到:“普通校學生并非資質不足,而是缺少系統訓練。我們設計階梯式教案后,三個月平均分提高12分。”
今年首次實施的四校自招統考政策,要求考生必須通過語數英物化五科筆試。長寧區某考生家長張女士反映:“孩子獲得信息學全國競賽銀牌,但因化學成績未達標失去面試資格。新政追求公平,卻堵住了特長生通道。”
這種矛盾在數據中顯露無遺:2022年四校自招錄取的競賽特長生占比24%,2025年降至7%。一位不愿具名的招辦主任解釋:“筆試可以杜絕人情操作,但無法衡量學術潛力。有位學生筆試剛過線,面試時展現出驚人物理直覺——這樣的人才差點被埋沒。”
當傳統通道收窄,新型培養模式悄然興起。交大附中楊浦實驗學校的家長發現,該校初中部每周有兩節高中教師授課的信息學課程。該校招生簡章注明“初高中貫通培養”,但選拔機制未公開說明。
這類模式引發新的公平性質疑。教育政策研究者陳立指出:“華二丘成桐班、上匯實驗等貫通項目均在公辦體系內運行,理論上應公開招生。但實際錄取多通過非公開渠道選拔,形成新特權通道。” 不過也有支持聲音:靜安區家長趙先生認為:“孩子從六年級進入培養體系,省去中考備考時間專注學科探索,這才是因材施教。”
理性平衡的三重路徑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考改革評估報告》顯示,新政實施后,普通初中考入重點高中的比例從12%升至28%,但重點高中尾部生源比例也增加17個百分點。
報告建議多維度優化:
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對名額分配生實施學業跟蹤支援
在自招中設置學科加權系數,為特長生留通道
將貫通培養項目納入統一監管平臺
“教育公平不能是削峰填谷。” 七寶中學老校長仇忠海曾如此警示。如今這個預言正在應驗。在浦東某重點高中走廊里,貼著一幅學生自創海報:山峰與平原相依,溪流各自奔涌——這或許揭示了理想教育的真諦:不同高度自有風景,關鍵在匹配的水土滋養。
(文中數據來源:上海市教委《2022-2025教育發展白皮書》、上海教科院《中考改革三年評估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