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一個群聊的截圖:高考放榜,全班狂歡,班主任卻氣得要解散群聊!就因為三個學霸,死活不聽學校、老師和家長的,非要按自己想法填志愿!
高考放榜,全班歡呼,班主任卻勃然大怒,甚至威脅解散班級群聊,原因僅僅是三名學霸沒有按照學校和老師的“指導”填報清華北大,而是選擇了復旦和上交的專業。學校希望他們報考清北的核物理或醫學部,而他們更想去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班主任的憤怒,表面上是“恨鐵不成鋼”,實則是赤裸裸的績效考核焦慮,而學生的選擇,恰恰是對自身未來負責的理性決策。
在許多人眼中,清華北大是至高無上的學府,能考上就必須去,否則就是“浪費分數”。但現實是,專業比學校更重要。清北的冷門專業,如地質、考古、核工程,固然學術價值高,但就業市場狹窄,畢業生可能面臨“名校光環卻找不到對口工作”的尷尬。復旦、上交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在上海的就業市場上極具競爭力,薪資和發展空間甚至可能優于清北的冷門專業。
再有,清北的核物理或醫學部固然好,將來就業也可能吃香,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適合或喜歡學核物理或醫學的,尤其是醫學,有些人見到血就害怕,怎么能學醫學呢?高考后選學校固然重要,但選自己喜歡的專業同樣重要。
班主任為何如此執著于讓學生報清北?根本原因在于,許多高中以“清北錄取人數”作為重要考核指標,甚至與教師的獎金、職稱掛鉤。學生考上清北,學校可以宣傳“名校錄取率”,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形成良性循環(對學校而言)。但問題是,學校的利益≠學生的利益,學校要的是數據好看,而學生要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職業發展。
因此,班主任在乎的是“清北人數”,他們真正關心的,不是學生的未來,而是自己的考核指標。學霸們選擇復旦、上交而非清北,不是自私,而是清醒;班主任的憤怒,不是出于關心,而是出于利益。
班主任的憤怒,部分源于“我帶的學生居然不聽我的”的權威受損感。更深層次的是,他們并不真正關心學生未來的職業困境,只在乎眼前的“清北錄取率”能否讓自己臉上有光。這種功利化的教育思維,早已背離了“因材施教”“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初衷。
真正的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而非用“清北崇拜”綁架他們的人生。如果學校和教育者仍然以“錄取率”而非“學生成長”為終極目標,那么我們的教育,終究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績效工程”。
學生的人生,應該由自己決定,而不是成為學校KPI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