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指尖翻轉間,便能誕生栩栩如生的圖案。剪紙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傳承剪紙非遺文化,了解民間藝術之美,千陽縣城關鎮西新區社區坐落在剪紙之鄉,社區以秦娘剪紙室為平臺,邀請王鎖蓮和謝愛萍兩位非遺剪紙文化傳承人,創辦了周末兒童剪紙培訓班,開展非遺剪紙“扎根”社區,文化活力持續“生長”活動。
民間藝術 文化瑰寶
千陽縣的精怪剪紙歷史悠久,根據非遺剪紙傳承人王鎖蓮介紹,主要是通過“高祖母、祖母、母親一代傳一代”這種家庭內部沿襲的方式傳承,其民俗載體傳說與儺舞、《西游記》唐僧取經故事有關,是寶雞剪紙中的獨有品種。千陽精怪剪紙的主要造型有五毒精、生肖精;還有白骨精、琵琶精等其他精怪。這些精怪造型的共同特點是人頭獸身、上下直立、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并手執長矛大刀之類的利器,整體構圖都較簡單,2008年,千陽精怪剪紙列入寶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妙剪生花 指尖藝術
在周末剪紙培訓班上,非遺剪紙傳承人王鎖蓮向孩子們詳細講解了非遺剪紙工藝的歷史淵源、分類與工序、造型手段及構圖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識,一步步帶領大家走進非遺藝術的世界,體驗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魅力與工匠們的巧思。在王鎖蓮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紛紛拿起剪刀和彩紙,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力,開始了自己的剪紙創作之旅。在不斷地探索嘗試下,一張張彩紙在他們的巧手下化為剪紙作品,展現了青少年豐富的創造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王鎖蓮老師說道:“小小剪紙中有社區大家庭的溫馨友愛,有孩子們對生活的理想與熱愛,還有大家發現美、創造美好的生活態度,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了中華民族非遺文化剪紙的魅力。”
傳統工藝 匠心傳承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開展關愛青少年系列非遺文化傳承活動意義深遠,公益剪紙不僅讓轄區青少年領略了傳統藝術魅力,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也提高了大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城關鎮西新區社區書記張艷艷說道。非遺剪紙傳承人王鎖蓮說“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將剪紙技藝通過一代代年輕人傳承下去,守護好剪紙藝術的‘根’脈和‘魂’脈”。
一剪一世界,童樂永不停。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感受傳統文化、展現自我創意的剪紙活動平臺,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生長。未來,城關鎮西新區社區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通訊員 張鵬)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