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青網消息,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7月7日,一封來自白宮的信函攪動了太平洋的平靜。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向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發出“最后通牒”:自8月1日起,美國將對所有日本和韓國輸美產品征收25%關稅。這道貿易閃電毫無預兆地劈開了三國間的經貿天空。
這份通牒帶著不容商榷的強硬。25%的關稅將覆蓋日韓全部商品,且獨立于其他行業性關稅之外。特朗普甚至警告:任何通過第三國轉運規避關稅的行為都將面臨更嚴厲懲罰。只有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的企業才能幸免。更令人瞠目的是,若日韓對美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美國將立即追加同等幅度關稅,形成恐怖的“關稅螺旋”。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暴,日韓兩國呈現出耐人尋味的溫差。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次日(7月8日)迅速回應,稱美方做法“令人遺憾”。這個詞在外交辭令中并非輕描淡寫,而是表達了克制但明確的不滿。他立即指示內閣召開緊急會議,組成綜合對策本部,誓言堅守國家利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斬釘截鐵的聲明:“在不容妥協的事情上絕不妥協,絕對不會犧牲日本的農業。”這顯然直指美方長期要求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核心訴求。
韓國反應則顯得更為審慎。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在聲明中坦承,雖經密集談判仍未能解決所有分歧,但承諾將在8月1日前加速協商,爭取“互惠成果”。字里行間透露出務實求存的傾向。
這差異背后藏著兩國的政治密碼。日本經濟學家德地立人點破關鍵:日本正面臨7月20日參議院選舉。當前任何重大妥協都可能被解讀為軟弱,因此實質性談判大概率要拖到7月底。而執政黨能否保住參院過半席位,更直接關系到日本的談判底氣——若選舉失利,妥協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
特朗普(資料圖)
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黃載皓則道破了首爾的“避雨策略”。他坦言韓國幾乎沒有對抗籌碼,只能采取“觀望”戰術:暗中比較其他國家的談判成果,再設定自身底線。若日本最終談成19%的關稅,韓國絕不能接受高于20%的結果——否則政府將面臨排山倒海的國內壓力。這種精妙的外交藝術,實則是小國在風暴中求存的無奈智慧。
25%的關稅若真正落地,沖擊波將遠超想象。日本汽車產業鏈首當其沖——整車、引擎和精密零部件占據對美出口重要份額;半導體制造設備和電子光學設備也將遭受重創。韓國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尖端制造業同樣岌岌可危。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的財報可能會因此蒙上陰影。
諷刺的是,美國自身也難以獨善其身。制造業僅占其GDP不到10%,大量日韓商品短期內根本無法替代。德地立人警告:從精密儀器到日常消費品全面漲價,將給本已脆弱的美國通脹火上澆油。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很可能反噬美國消費者的錢包。
韓國總統李在明(資料圖)
距離8月1日生效僅剩三周,真正的博弈才剛揭幕。日本將農業視作不可觸碰的“圣域”,韓國把科技產業當作談判王牌,而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更像是極限施壓的談判策略。黃載皓的比喻尤為生動:“各國都在想方設法在風暴中找到相對安全的避雨之地。”但這場貿易暴雨已不可逆轉地改變著東北亞經濟生態——它迫使日韓重新審視對美依賴,甚至可能為中韓自貿協定升級、中日韓合作機制注入意想不到的推力。
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特朗普的關稅通牒已成為一塊試金石。它不僅測試著三國經濟的韌性,更在重塑21世紀全球貿易的信任基石。當精密運轉的全球產業鏈被強行嵌入“美國優先”的邏輯,每個齒輪的震顫終將波及整個世界經濟的根基。這場風暴最終會促成新的貿易平衡,還是將世界拖入更深的保護主義漩渦?8月1日的關稅倒計時,正在滴答作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