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英國首相斯塔默的首次高調會晤,不是一場外交禮節,而是一次戰略劇變的宣告。在倫敦的唐寧街與諾斯伍德,在金融城的燈光與核指揮系統的熒幕間,法英兩個歷史冤家公開聯手,宣稱要在核威懾層面“協調資源”,在導彈領域“同步加速”。這一態勢,已遠遠超出了常規防務合作的范疇,更像是在歐美戰略裂縫加劇之際,歐洲自我組織的一次豪賭——用兩把核鑰匙捆綁一體,把烏克蘭與整個歐洲大陸打包押上賭桌。
誰還記得1995年簽署的契克斯聯合聲明?彼時的英法只是承諾“保持戰略對話”,而如今,兩國的防務聲明則直指“任何威脅英法核心利益的對手”,措辭之鋒利、信號之明確,幾乎將“對手”具體化為俄中兩極,甚至影射了美國的不可靠。從特朗普再次登場、威脅轟炸莫斯科的極端言論,到拜登政府對烏克蘭援助逐步退潮的態度,歐洲傳統大國正面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沒有華盛頓撐腰的北約,是否仍能撐起自己?
馬克龍顯然早已不再滿足于法國“核保護傘”籠罩下的模糊空間。他那著名的“歐洲戰略自主”口號,在烏克蘭戰場的血腥消耗與華盛頓的不確定承諾之間,被不斷強化、濃縮、重新定義。此次法英峰會上,“協調核資源”的字眼毫無保留地寫入聯合聲明,雖然兩國仍然保留“主權獨立”這一緩沖,但本質上的核聯動已成既定事實。這不僅代表著對北約集體防衛框架的挑戰,也是一種赤裸裸的對抗信號:一旦未來歐洲大陸爆發全面戰爭,不論源頭是俄烏、波羅的海,還是南高加索,英法將以自身核打擊能力為基礎,重構核威懾體系。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的核問題專家法耶指出,這一合作仍“符合法國核心利益的歐洲維度”,即法國愿將自身安全邊界外推至歐洲全境。但問題在于:馬克龍與斯塔默從未獲得歐洲其他國家的正式委托,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波蘭,是否愿意讓英法二人用核彈決定它們的命運?事實上,法國所謂“歐洲核威懾”的框架從未真正廣泛化,而更像是巴黎的單方面宣示。這一次,英國的“點頭”,不過是為了在脫歐之后重返歐洲政治主舞臺、重塑話語權。
更具深意的是,此次峰會不只是戰略宣示,更是產業重組。聯合導彈計劃將加速推進,其背后是英法兩國希望以導彈工業為核心推動歐洲防務自主體系的企圖。美國長期主導的雷神、洛克希德-馬丁正在以其高昂價格和不可轉讓的使用權桎梏盟友,而法國與英國的合作,則是另一個“避開美國”的技術路徑。新一代巡航導彈、反艦導彈的聯合研發,實際上是對歐盟軍工獨立性的再造,更是在烏克蘭戰場“彈藥荒”背景下,對歐戰時工業潛能的直接動員。
然而,法英軍事捆綁,不僅是技術合作、政策協同,更隱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地緣焦慮。英國脫歐后淪為政治孤島,但其核地位與常任理事國身份使其仍握有全球發言權;法國則面對德國工業上升與中東非洲戰略衰退的雙重壓力,在內部缺乏共識的歐盟體系中急需一個可以配合的核伙伴。在這一背景下,法英突然走到一起,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戰略互挾:法國需要英國的“核共識”來合理化其歐洲主導論,英國則需要法國的歐洲認同來擺脫孤立狀態。這種綁定,不是結盟,更像是互相拉扯下的臨時婚約,一旦失衡,其分裂可能比融合更具破壞力。
不可忽視的是,美法之間關于烏克蘭問題、伊朗核問題、對華政策的多重分歧,正加速西方陣營的內部裂解。尤其是2025年大選后的特朗普態勢模糊,歐洲國家普遍警惕白宮政策的突變性。在這一大背景下,法國通過與英國捆綁核威懾,試圖向華盛頓釋放一個信號:巴黎有能力,也有意愿,在“沒有美國”的條件下主導歐洲安全事務。此舉對于布魯塞爾、柏林甚至華盛頓,都是赤裸裸的戰略挑釁。
但英法兩國自身的問題也同樣明顯。法國正深陷北非與薩赫勒地區戰略收縮的泥潭,軍費維持在GDP的2%左右,核力量雖可維持基本威懾,卻缺乏戰略打擊全球的能力。英國脫歐后財政緊張、國防投資捉襟見肘,新政府更需在國內經濟與外交權衡之間謹慎前行。二者攜手看似強勢,實則不過是歐陸安全失重后的被動反應。一旦戰火延燒、風險失控,英法核協調的決策鏈條未必比北約更穩妥,反而可能成為局勢升級的觸發器。
在戰略邏輯上,這一法英“核握手”更是一種超越烏克蘭的信號。它不僅是對俄的強硬回應,也是對中美博弈態勢中的自我定位。英國長期以來是美國在亞太的重要盟友,而法國則在南太平洋、印度洋保持獨立部署。如今兩國在歐洲戰區強化核協調,可能預示著未來在全球防務框架中推動新的地緣板塊分工:美國主東亞,英法主歐洲,其間存在戰略默契,也可能潛藏分裂風險。
法英軍事聯盟的強化,其外衣是“保衛烏克蘭”,其實質卻是借著戰爭的煙霧強化歐洲主權論的技術根基與軍事肌肉。對烏克蘭來說,這種表態無疑提供了政治與戰術信心,但其背后并無真正的全面防御承諾。一旦戰事進一步升級,是否真的愿意動用核協調體系,法國與英國恐怕誰都不敢先跨那條線。
此時此刻,英法兩國比誰都清楚,歐洲再無冷戰式的戰略緩沖區。所有的行動,都是貼著皮肉進行的賭博。核協同不是和平的代名詞,而是攤牌邏輯的前奏。當歐洲主動把核武器從最后防線推向前臺,本質上已經說明了一切:西方不再相信和平能靠談判維持,核武器也不再是僅供展示的“最后保險”。而這一次,所有人都在盯著法國的手——它是否真能掌控歐洲的核彈琴鍵,抑或只是孤注一擲的奏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