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思皓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思皓”)以“江淮授權4S店”名義銷售江淮牌小客車,卻未獲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汽集團”)官方授權的事件持續發酵。消費者購車后陷入“資質羅生門”,而江淮集團至今未公布車輛來源,引發公眾對車企監管失職、內部利益勾連的強烈質疑。
消費者喊話車企:車輛來源成謎,維權舉步維艱
2023年,河南思皓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門店高調宣稱其為江淮汽車正規4S店,消費者宋先生信以為真購買車輛后,卻因江淮牌小客車低配車型改裝后當高配車型銷售糾紛陷入維權困境。江汽集團聲明稱,河南思皓從未獲得官方授權,鄭州地區僅授權兩家4S店,河南思皓亦不具備提車權限。消費者直斥其“騙子公司”,并要求江淮集團解釋:在未授權情況下,銷售的江淮牌小客車從何而來?是否為非法渠道造假?或是車企內部管理疏漏導致“地下車輛”流入市場?
宋先生自2024年5月起通過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向江淮集團求證,但截至2025年7月,江淮集團始終未給出明確答復。消費者憤慨道:“車企的沉默不僅漠視消費者權益,更像在掩蓋‘不能說的秘密’。”長期等待與模糊回應,加劇公眾對江淮集團內部是否存在人員與經銷商利益勾連的猜疑。
法律與行業視角:監管漏洞或涉多方責任
法學專家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有權知曉商品真實來源。若經銷商以虛假授權銷售車輛,車企若存在渠道管理疏漏,可能需對消費者損失承擔連帶責任。行業觀察人士分析,事件暴露出江淮集團在授權資質審核、車輛流向監控及售后責任銜接上的系統性短板。更嚴峻的是,若車企默許非授權銷售或存在內部利益輸送,可能觸犯法律紅線。
輿論聚焦江淮集團的“責任切割”現象。公眾呼吁,車企不應僅以“未授權”為由推諉,而應主動溯源車輛流向,對非正規渠道車輛給出解決方案。有業內人士直言,若車企默許“影子授權”或“掛靠經銷商”,其品牌管理體系或已陷入危機。
國企身份加劇信任危機:監管責任亟待厘清
作為國企,江淮集團在明知消費者投訴舉報的情況下未采取有效打假措施,引發“監管失職”或“內部利益糾葛”的質疑。《商標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要求品牌方維護市場秩序,放任侵權或涉嫌行政不作為。消費者宋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國企監管責任的模糊邊界:消費者權益保護與企業責任擔當之間的失衡。
公眾呼吁徹查真相:消費者權益不容“踢皮球”
消費者群體強烈要求江淮集團直面問題:徹查河南思皓車輛來源,公開整改渠道管理體系,杜絕類似事件重演。公眾質疑聲浪持續高漲:“我們信任江淮品牌購車,如今問題出在車企管理上,江淮集團必須為消費者的權益負責!”
目前,江淮集團仍未就河南思皓所售車輛來源及解決方案作出公開回應。
我們將持續追蹤事件進展,推動車企履行社會責任,為公眾還原事實真相。
責編:宋家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