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東風日產高調宣布N7純電轎車交付量突破1萬臺,并同步推送首次OTA升級。官方微信號推送的文章配圖中,Momenta的端到端智駕系統被置于核心醒目位置。
東風日產甚至還為此安排了一場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新能源品牌總經理王騫和Momenta高級總監脫悅的訪談,雖然東風日產無智駕自研能力是事實,但是能明目張膽把供應商放新車宣傳C位這件事情,還是讓人非常驚訝。
此番對話完全暴露了日產的“技術空心化”:既要借Momenta技術背書挽回消費者信任,又因缺乏議價權被迫接受供應商的“技術領導”角色。
主機廠與供應商權力關系竟然因為東風日產主動放棄“靈魂”,實現了反轉:昔日“技術日產”的光環,如今竟需靠供應商認證。
東風日產需為外采方案支付更高溢價,且徹底喪失功能定義權。
在實際購買中,低配車型是沒有Momenta方案的,如果用戶選擇搭載Momenta方案的Pro Max版本(13.99萬元起),還可能面臨無法交車的問題。
“高階的交付其實是一個蠻復雜的過程,他不是一個標品的交付,基本上每家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所以多少都要做一些定制化的開發,所以需要撲不少人力跟資源的。”另外一家智駕供應商在和【汽車維基】聊天時坦言。
那么問題來了,東風日產為什么要走這步險棋?東風日產的高調綁定,實則是多重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技術依賴的赤裸現實
在東風日產N7(參數丨圖片)的智能化敘事中,Momenta始終是絕對主角。作為N7高階智駕方案的唯一技術提供方,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飛輪大模型”始終被置于宣傳核心位置。
該系統整合感知與規劃模塊,通過長期記憶(學習用戶駕駛習慣)和短期記憶(實時環境建模)的結合,實現了高速NOA、城市記憶領航輔助、全場景泊車等功能。
然而,這些能力的實現完全依賴Momenta的算法框架,東風日產僅承擔本土化適配角色。更值得玩味的是,東風日產在傳播中罕見地將供應商名稱屢屢提及甚至捧上高位,例如“東風日產聯合Momenta打造高階智駕方案”——此舉在合資車企中幾無先例,近乎主動暴露技術空心化。
另外一邊,Momenta倒是樂得看到東風日產這種姿態,作為供應商,正常本該隱身于主機廠身后,如今卻倒反天罡,走向臺前。“甲方”東風日產N7的“成功”案例,未來恐將幫助“乙方”Momenta接到更多大單。
為何走這步險棋?
東風日產的高調綁定,實則是多重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日產中國銷量已連續四年暴跌,2025年1月同比下滑30%,主力車型軒逸被比亞迪秦PLUS等競品碾壓。而N7項目因原方案缺乏競爭力,曾推倒重來導致延期半年。此時借力Momenta的成熟方案,是避開自研長周期、快速填補智能化短板的捷徑。
在“技術日產”標簽日漸黯淡的背景下,Momenta作為行業第一梯隊的背書(客戶包括奔馳、比亞迪等),可短暫營造“智能化逆襲”的幻覺。例如在環青海湖自行車賽中,N7作為裁判車展示的自動駕駛能力被國際自盟官員公開認可,此類營銷將Momenta的能力直接轉化為日產的技術光環。
2025年初,日產中國研發團隊被賦予產品定義核心決策權,打破日方“總部遙控”模式。中國團隊選擇Momenta而非日產自有技術,本質上是對總部技術路線的不信任,本土化策略已從“引進”轉向“外采”。
風險:從技術附庸到生存危機
這種深度綁定短期內可能換取市場聲量,但長期埋下多重隱患。
Momenta同時服務超10家車企,研發資源必然向頭部客戶傾斜。例如比亞迪憑借規模化訂單和自研能力,已實現天神之眼智駕方案成本壓至4000元級,而日產既無成本優勢,又無技術主導權,未來升級節奏恐受制于人。
當“Momenta inside”成為N7的核心賣點,消費者對日產品牌的技術信任將進一步瓦解。反觀豐田、大眾等合資車企,即便采用外采方案(如豐田+小馬智行),傳播中仍強調自身整合能力而非供應商名號。
智能駕駛是車企未來競爭的核心戰場。比亞迪、吉利等已通過自研+合作并行模式構建技術護城河,而日產將命脈全盤交予供應商,無異于放棄能力積累。一旦Momenta技術迭代滯后(如應對L3法規),日產將無備選方案。
更諷刺的是,日產內部對N7的銷量預期高達純電版5000輛/月,但Momenta方案僅搭載于13.99萬元以上的Max版本,走量車型仍缺乏智能化差異化——綁定供應商并未真正解決產品競爭力問題。
主機廠與供應商的健康關系:共生而非寄生
Momenta與日產的案例,為行業提供了深刻的鏡鑒。理想的主機廠-供應商關系應遵循什么原則,才是最健康的狀態?
如華為HI模式,車企需主導架構定義、數據閉環和用戶體驗。供應商提供模塊化能力(如芯片、算法),而非全棧接管。
頭部車企普遍采用“多供應商+自研團隊”并行策略。例如小鵬同時使用英偉達芯片和自研算法,避免單點依賴。
供應商技術應轉化為車企的品牌資產,而非反客為主。例如蔚來宣傳Aquila超感系統時弱化供應商名稱,強化“蔚來自研”標簽。
反觀東風日產,其傳播策略暴露了合資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中的典型困境:既無力自研,又不甘沉默,最終淪為供應商的“代言人”。當行業進入L3落地攻堅期,這種寄生模式將使其徹底喪失戰略主動性。
結語:一場沒有退路的賭局
綁定Momenta是東風日產在銷量崩盤下的應激反應。短期看,它用最低成本換取了一張智能化牌桌的入場券;長期看,這張券的兌換代價可能是技術靈魂的永久抵押。
當中國車企以“技術平權”重塑市場規則(如10萬級比亞迪海鷗標配高速NOA),缺乏核心能力的玩家縱有百家供應商加持,亦難逃陪跑命運。
日產若真欲翻盤,是該思考如何把“Momenta”的名字從宣傳欄里悄悄撤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